既然一樣,何必獻祭?
傳道書9:2-12
李子和牧師
《傳道書》作者說「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傳道書9:2)的確,世界上所有的人所要遭遇的事都是一樣,都有喜怒哀樂、也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從現實生活看來,當天空嘩啦拉地下起大雨,無論是基督徒或未信者、無論是好人或壞人…,都要趕緊躲雨;而當太陽出現以後,無論是潔淨或污穢,在太陽底下都同樣享受陽光普照。
如果再以人生的結尾來看,無論是好人或壞人、智者或愚人…,既然是有限的受造者,就都難免要歸於塵土,而這也正如傳道者所言「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傳道書3:20)。既然世上所有的受造者都終究一樣會歸於塵土,則想要尋求長生不老藥的強權霸主,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其實,也是與被欺壓的弱者一樣會失去氣息。看來,如果明白「世上所有人的遭遇都是一樣」,則或許會讓人們在「做與不做」中選擇,也就是說,既然義人與惡人、好人與壞人、潔淨與不潔淨、獻祭與不獻祭……都是一樣的遭遇,則人們就會在理智中省思:「要行義或作惡?要當好人或壞人?要潔淨或污穢?要向上帝獻祭嗎?…」
當然,《傳道書》作者提出「都是一樣」的事實或結果,並不是要讀者選擇「不做」,而是刻意讓讀者發現「從都是一樣的結果做理性思考的困難」,也就是說,作者提醒讀者「既然都是一樣,就要避開『功德論』的思考模式」,因此,很顯然地,一般用來鼓勵人們行善的「賞善罰惡」,並不受到傳道者的接受,畢竟,既然行善或作惡的「遭遇都是一樣」,則要選擇行善或作惡的理由,就不能以「後來的遭遇或結果」作為評斷標準。而若是沒有賞善或罰惡的「結果」作為評斷標準,或者說,如果沒有以「積善得福」作為鼓勵的籌碼,則人們要選擇行善或作惡,就不應該受到「結果(效果/報籌)」所影響。
不過,若是不以「結果/效果/報籌」作為行善或作惡的選擇標準,試問,人們又該如何在「做與不做」之間選擇?…是要因為「作惡不受罰」於是選擇作惡?或者,即便「行善沒好報」卻仍要行善?…….對此,想起一個曾經廣為流傳的笑話:有一天,某人闖紅燈而被警察攔下,警察問道:「你沒有看見紅燈嗎?」那人回答:「我有看見紅燈啊!」警察問道:「那你為什麼還闖紅燈」?那人說:「因為…我沒有看見你!」從現實生活來看,作惡者若是被警察抓到,往往就會受罰,因此,有人認為「嚴厲的處罰可以減低犯罪率」。或許,如此的假設有其依據;不過,假設某個地方沒有警察或類似的角色,試問,在那裡的所有人都會行惡嗎?
顯然地,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為了避免受罰而選擇守規矩,因此,「功德論」或「賞善罰惡論」固然可以有鼓勵行善或嚇阻作惡的功能,卻並不能用來解釋所有人對行善或作惡的選擇動機。畢竟,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當天真無邪的孩子看見路邊有小動物受傷,多半會很自然地想要伸手幫助,而那樣良善的舉動,似乎也不用人教導,而是發自人的本能(或許,上帝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類,已然將良善的慈心賦予在人的本性中),於是,有些人行善不是為了積功德,也有些人拒絕做惡只是因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極有可能地,《傳道書》作者不以「結果/因果」省思行善或作惡,或許是因為,生活中有許多「惡人不受罰」與「好人不長命」的事實,於是,傳道者就以另一種思維探討「為何要成為義人?為何要潔淨?為何要獻祭?為何要誓約?…」換句話說,如果成為義人不一定有福報、潔淨者不一定被尊重、獻祭者不一定風調雨順、誓約後違約者不一定會付出代價…,則傳道者就會省思「為何稱義?為何潔淨?為何獻祭?為何誓約?」而對於如此難以用「因果論」或「功德論」解釋的問題,讀者可以在傳道者先前所言發現其判斷的原則「我知道 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 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傳道書3 :14)
顯然地,傳道者發現,一切都已經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因此,人們無論做什麼,遭遇都是一樣;不過,重要的事,在那些「都是一樣」的事件中,人們卻可以「認識上帝」而「敬畏上帝」。而當人們不是看重「行善、潔淨、獻祭…的結果或利益」,卻是以「敬畏上帝」為判斷的原則或標準以後,人們手中所做的一切就都因為敬畏上帝而產生意義!正如傳道者所言「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 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道書9:7),敬畏上帝的人若是得到上帝的悅納,則雖然遭遇都是一樣,卻因為上帝的悅納而使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有意義。
從以上所述再來看本文的題目「既然一樣,何必獻祭?」其實,當獻祭之目的是因為敬畏上帝,則因為上帝會悅納,所以,獻祭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當然,或許有人問道:「如果獻祭是為了得上帝悅納,是不是只要『有獻就好』或『有做就好』?畢竟,上帝創造、擁有與掌管一切,人們無論如何獻祭或服事,在上帝面前都是微不足道!既然如此,上帝是否需要人們的獻祭?」確實地,當人們向上帝獻祭,所獻上的都是上帝所賞賜的物品或才能,因此,有些人似乎真得可能會思考:反正所獻的祭無法產生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且,對於上帝又是微不足道,是不是只要有向上帝獻祭(交差)就好?
對人來說,獻祭與不獻祭的「結果」,既然都是一樣,是不是只要有獻祭的儀式、聊表敬畏上帝的心意就好?對於如此的問題,讓人想起一個故事:有一位極為富有的國王,他與王后有一個極為寶貝的女兒。有一天,國王對王后說:「過兩天是我的生日,真想要慶祝一下!」王后聽了,就去找小公主商量,兩人一起討論,彼此問道:「國王最需要什麼呢?」可是,想來想去,國王什麼都有,而以王后與公主的能力,如何有可能送國王所沒有的東西?…於是,小公主只好對母親說,不如學童話故事裡的情節「送鹽」!王后想一想,既然送什麼都不夠寶貴,大概也只能以「鹽在日常生活常見卻不可或缺」的意義表達國王在她們心中的地位。
於是,王后與公主決定,在國王生日當天,讓廚房的員工都放假,由兩人一起煮當天的晚餐,並且,為了要對國王說一段感人的祝福,公主要特地煮一鍋「沒有加鹽」的玉米濃湯。因為,王后與公主設計了一個橋段,即,先讓國王品嚐沒有加鹽的濃湯,然後,當國王因為湯沒有鹹淡而難以下嚥之際,公主適時地拿出鹽巴調味,並且趁機將準備好的一段感言說給國王聽……。很快地,國王生日那天到了,王后與公主在廚房裡忙進忙出,然後,將一道道佳餚端上桌。國王坐下以後,公主趕緊為國王盛了一碗濃湯,說:「父王,這是我第一次煮湯,請您品嚐」。
國王嚐了一口沒有加鹽的濃湯以後,比出大拇指、高興地說:「太好喝了!」此時,公主手裡拿著鹽巴罐,驚訝地問:「老爸,還沒有加鹽ㄋㄟ」國王聽了,立刻想起自己曾經對公主說過的童話故事,於是,他頓時恍然大悟,連忙請公主加一些鹽巴,然後,國王耐心聽公主說著預備好的感言。那之後,國王又一次說:「真是太好喝了!」此時,王后忍不住、笑著問國王:「鹽巴還沒加的時候,你怎麼會覺得好喝啊?」國王有點不好意思,說:「你們兩人今天在廚房忙進忙出,我豈會沒有看見?只要是你們兩人用心的預備,無論有沒有鹹淡,我都覺得是人間美味!」原來,國王吃盡山珍海味,因此,無論是什麼樣的佳餚,對於國王而言都不稀奇。不過,當國王知道眼前的濃湯與佳餚都是王后與公主用心所預備,國王就悅納她們的心意!
用心預備,不一定帶來實質利益的增加!或者,從信仰上來說,盡心盡力地在教會服事,可能也無法讓掌管一切的上帝獲得益處!然而,當基督徒用敬畏上帝的心預備與服事,其實,就有機會得到上帝的悅納。或許,身為有限的受造者,我們能夠獻給上帝的都是微不足道;不過,在每次預備獻祭或服事的過程中,我們卻不是以為「有做就好」。畢竟,雖然我們的獻祭、行善、誓約、潔淨,在旁人眼中都是一樣;不過,我們所敬畏的上帝卻看見我們的用心。因此,願上帝幫助,讓我們因為認識上帝而敬畏上帝,並因敬畏上帝而如傳道者所提醒「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傳道書9: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