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法的智慧
聖經:箴言1:1-7、約伯記42:7-9
李子和牧師
若是延續上週的讀經進度,從《約伯記》的記載看來,當讀者考量較為年輕的以利戶所提之「輩份倫理」(約伯記32:6),可能會合理認為:與約伯對話的幾人當中,提幔人以利法可能是輩份最高者,因為,在與約伯的三次對話中,他都是第一位發言者。對此,如果以現代基督教會的處境來說,以利法可能算是服事團體的帶領者,所以,論及以利法的智慧,或許是正擔任(或將來可能擔任)教會牧者、長執、團契與機關首長的兄姐可以省思的功課。
論及擔任上述職分的兄姐,顯然地,就是《會員和會手冊》裡的報告者,而若是「以利法的智慧」值得和會資料提供者省思,其實也可能對聽取和會資料者同樣重要。畢竟,誠如先前在2013年會員和會的講章 -「沒有觀眾的禮拜」中所提:禮拜,是沒有觀眾的!…所有人要一起述說「認識上帝」的故事,也要一起從「認識上帝故事」「認識自己內心與外在的改變」!禮拜中,沒有人的身分是觀眾、沒有人的身份是評論者…和會是禮拜的一部份,我們要將和會中所報告的事項當作自己的責任…為著這些在過去一年的事工來關心,也鼓勵那些為著事工辛苦付出的同工。
誠如在「讀者的知」一文中提到,聖經讀者要避免成為與文本無關的讀者,而相類似地,為了避免參加禮拜的兄姐誤以為自己是「禮拜的觀眾」,記得曾經說過一個故事。該故事開始時的場景,是在一個仙境的門口,當時,有三位小姐站在那裡,聽著仙境管理員說明「仙境居住者須知」,原來,在故事裡的仙境裡居住,必須遵守一個規矩,那就是「不可踩到鴨子」。而在說明這項規定以後,三位小姐就進入仙境。不過,沒多久,她們發現那個仙境裡面有相當多的鴨子跑來跑去…,而正當她們感到驚訝時,其中一位小姐不小心就踩到了一隻鴨子,於是,鴨子發出「呱!呱!」的聲音之後,仙境管理員就帶著一位「可是我很溫柔」的男生出現。
仙境管理員告訴踩到鴨子的那位小姐,說:「踩到鴨子的懲罰,就是你要永遠跟這位男士鏈在一起」。正當第一位小姐在擦眼淚的時候,另外一位小姐也不小心地踩到鴨子,於是,在鴨子「呱!呱!呱!」時,仙境管理員又出現了。同樣地,管理員帶著另一位「比溫柔更溫柔」的男生來,並且將第二個小姐與那位男生鏈在一起。第三位小姐見狀,發現「不小心走路的結果,就會有殘酷的處罰」,因此,她開始非常小心地挪動每一個腳步,每天戰戰兢兢地在仙境生活。有一天下午,仙境管理員又出現了,而這一次卻是帶來一位英俊瀟灑的男生!就在管理員把那位帥哥與第三位小姐鏈在一起時,小姐好奇地問帥哥,說:「奇怪,為什麼我可以跟你鏈在一起?」只見那位帥哥哭紅著眼,說:「我也不知道,只記得剛才聽到『呱!呱!呱!呱!呱!呱!』,發現自己踢到了幾隻鴨子…..」
顯然地,第三位小姐才是故事裡「最溫柔」的角色;不過,或許有不少讀者在故事的開始時,不自覺地忽略了如此的可能性。相類似地,聖經讀者也可能忽略自己或許是那第三位小姐,因此習慣性地將自己視為故事外的觀眾,甚至自義主觀地批評故事裡的人事物。不過,在信仰團體裡,基督徒其實應該明白,自己與周遭的兄姐都是同信的肢體,因此,無論是否正在教會裡參與服事,以基督為首的肢體都可以從「以利法的智慧」得著益處。當然,論及「智慧」,很難不讓聖經讀者想到《箴言》,因為,該卷書在一開始已然提及「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箴言:要使人曉得智慧和訓誨,分辨通達的言語,使人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箴言1:1-7),而既然在該卷書的起頭處已經明明指出「箴言讓人得智慧」以及「智慧給人的益處」,則聖經讀者就可以用《箴言》的經文省思以利法的經驗,以此學習「以利法的智慧」。
從《箴言》的經文看來,該卷書的編輯目的乃是為了讓人從中「學習」。而論及「學習」,或許,在台灣社會的處境中,不少學校、特別是大專院校,其所強調的是「將來的工作或出路」。事實上,似乎是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台灣的學校或教育單位一直都非常重視「升學率」,而論及所謂的「升學率」,或許,對於某些國小學生的家長來說,會注意到提前將孩子遷戶口到「明星國中」學區。而之所以有如此個現象,多半是為了將來能夠進入「明星高中」,之後,再從明星高中努力考進「一流的大學」。
論及「一流的大學」,大概就要將「升學率」的概念轉為「就業率」;不過,受到學歷影響的就業率,似乎只是在初入社會時有比較大的影響。事實上,當人們在社會上歷練的時間久了以後,可能又會發現,亮麗的文憑只是入場卷,真正讓某人的價值成長的,或許是那人的品德或美善的特質。而論及品德或美善的特質,或許才是高等教育應該要最為注重之處。對此,以那位賣菜捐款的陳樹菊女士為例,雖然她的學歷不高,但卻受到大多數人的尊敬,因為,她追求美善的思維,對社會是有正面的影響與貢獻。
如此看來,某人在社會中受敬重的程度,通常是以其美善的思維與行動作為標準,而若是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氛圍來說,上述的情況應該更是明顯。事實上,不少人可能都曾聽過教會兄姐對所敬重的信仰前輩尊稱為 -「仁者」(台語「仁格者」)。而所謂的「仁者」,從華人文化來看,乃是指「有德行者」「有仁愛之心者」(參《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孟子·梁惠王上篇》勇者無懼,智者無惑,誠者有信,仁者無敵。)。至於在教會裡,若是被稱為仁格者,通常,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見的典範是「敬畏上帝」而「愛人如己」!
以此來看以利法的智慧,雖然,在關懷約伯的過程中,他不經意地依照自己對事件的誤解論斷約伯,甚至,他算是帶頭用言語攻擊約伯,導致約伯在受苦中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是在受壓迫中有苦難言。不過,從《約伯記》的結局看來,當上帝對以利法說明事實的真相(約伯記42:7-8),從經文中看來,以利法就因為敬畏上帝而遵照上帝的指示,帶領另外兩位朋友悔改,去找約伯舉行獻祭的儀式,並在儀式中「與上帝和解、與約伯和好」。
總結來說,以利法的智慧,可以說是「遵主的話,改過歸正」。也就是說,即便在認識上帝與關懷肢體的過程中,以利法曾經犯下嚴重的錯誤,導致不僅無法讓受苦者得到安慰,甚至還讓受苦的約伯加倍痛苦;不過,當以利法聽見上帝的話語之後,他沒有繼續堅持己見,沒有為了面子而執迷不悟,卻是遵循上帝的命令,趕緊帶著另外兩位也曾經傷害約伯的同伴,前去找約伯和好,在上帝面前獻上和解的祭。以利法的智慧,讓人想起:改革宗教會的特色中也包括遵照上帝的話而不斷地改革修正。看來,雖然在《約伯記》裡的以利法,似乎是被設定為負面的角色;不過,以利法敬畏上帝的智慧、遵照上帝的話而願意改過,卻是值得現代基督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