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詩歌
以賽亞書12:1-6
李子和牧師
本文題目是「感恩的詩歌」,此乃《台語漢字版聖經》編輯者對以賽亞書十二章所下的標題。對於此章的經文,若是從重複出現的「那日」來看(第1節與第4節),或許可以將之分為兩首詩歌,另外,如果從單數/複數來看,則讀者很容易發現:該章經文裡的「人」或「讀者」,在第三節裡由「單數」轉為「複數」(1到那日,你必說:耶和華啊,我要稱謝你!…你又安慰了我。2 看哪! 神是我的拯救;我要倚靠他,並不懼怕。因為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 3 所以,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
對於經文的讀者,以賽亞原本是使用第二人稱單數,卻在第三節裡提到「歡然取水」的動作時,改以「第二人稱複數」稱呼,如此的轉變,讓人可合理猜測,當年的讀者(或聽者),在此時已經由許多的個人(體)團結而成為一群人(群體)。也就是說,如果將此章經文分為兩首詩來看,則前三節的第一首詩是開始於對許多的「個人」說預言,並且,在第三節或該首詩的結尾時預告「你們要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之美好結果。然後,在第二首詩裡,則全然都是論及「你們」或「群體」對上帝的感謝與讚美,或者,以現代教會處境來說,四至六節的第二首詩是如同禮拜儀式中的「敬拜讚美」。
禮拜儀式中的敬拜讚美,可以說是「認識上帝」之後的回應!當然,如果缺少了「認識上帝」的部分,則「讚美的話」即便是極盡華麗,也可能淪為一再重複的空虛,實則讓人感到可惜。而以此來看以賽亞書第十二章,顯然地,第一到三節中「對上帝救恩的認識」乃是後三節的基礎,亦即,缺少了前三節的信仰經歷,讀者很難以誠心實意讚美上帝。因此,無論是當年以賽亞宣告預言的對象,或者是現代基督教會裡熱情敬拜讚美的基督徒,都應該先探究在「感恩的詩歌」裡的人們「為何歡然取水」?
「取水如何能歡然?」讓人想起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座山,山裡有一間廟,廟裡有一位老和尚與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故事,說:從前有一座山……。老和尚一再重覆地說同樣的故事,久了,自然就會口渴,於是,他吩咐小和尚去取水。小和尚雖然不是很明白老和尚為什麼要一再重複地說同樣的故事,但還是不加思索地提著水桶到山腳下的溪邊取水。將水桶裝滿以後,小和尚辛苦地提著,氣喘如牛地爬著階梯回到廟裡給老和尚喝……。經過多年以後,老和尚離開人世,而小和尚也成了中年和尚,獨自守在那座廟裡。
有一天,廟門口出現一位小男孩,中年和尚看他年幼,就收留他在廟裡作小和尚。而那位小和尚住進廟裡以後,中年和尚也開始對小和尚說故事。小和尚雖然不知道那個故事有什麼意義,卻也還是安分地聽著。後來,中年和尚口渴,就吩咐小和尚去山腳的溪邊取水。可是,剛來廟裡的那位小和尚的身體比較瘦小,提不動那個水桶,因此,中年和尚就和小和尚一起到溪邊取水,然後,兩人合力抬著水桶上山。喝過水以後,中年和尚又開始對小和尚說那個「一再重複」的故事…,說著說著,廟門口突然出現一位壯壯的老和尚。
壯壯的老和尚走進廟裡,對中年和尚問說:「我師兄呢?」原來,壯壯的老和尚是「從前從前的那位老和尚」的師弟。中年和尚向壯壯的老和尚說:師父已經離世」,之後,老和尚便開口對中年和尚與小和尚說:「我還記得師兄最喜歡說故事,他總是說『從前有一座山,山裡有一間廟…』…」說著說著,壯壯的老和尚也口渴了,於是,他吩咐中年和尚與小和尚去取水。可是,中年和尚卻說:「這個故事我也會說,不如您去取水,由我來說故事…」此時,壯壯的老和尚不高興,便口氣不好地教訓起中年和尚…,不多久,兩位和尚吵了起來,而小和尚在一旁小聲地說:「一個和尚提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取水,往往是需要花費力氣!以上述故事來說,在群體中若是能合作取水,已經算是值得欣慰,至於「歡然」則是難能可貴。而以此再來看以賽亞擔任上帝先知的時代,當時,上帝的百姓已經分裂為南國與北國,不僅十二支派聯盟已經不復存在,在亞哈斯治理猶大國的期間,北國以色列還聯合亞蘭國欺壓南國。從聖經作者的角度來說,上帝的百姓分裂並彼此攻擊,追根究底是因為「計較」,而以色列十二支派彼此計較的原因多半與「功利」相關,至於「功利」的觀念則隱藏於偶像崇拜中。偶像崇拜,讓人悖逆上帝,而回顧當年上帝差遣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那時,眾人在西乃山下一起向上帝立約而凝聚為支派聯盟;後來,卻因為所羅門拜偶像且壓迫百姓,於是逐漸讓以色列百姓失去共同的信仰核心。
沒有以上帝為中心的百姓,不僅是分裂為南北國,也開始受到周遭國家的攻擊與欺壓。而從以賽亞書13~24章的記載看來,既然上帝在之後要對列國嚴厲責罰,則以賽亞書十二章所論述之「感恩的詩歌」大概竟是寫於「正在受列國欺壓的時代」。若是從以色列的歷史來看,在當時,猶大國百姓已然不再生活於烏西亞王治理下的興盛時代,而是在亞哈斯向亞述俯首稱臣以後,亞蘭與以色列相繼被亞述消滅,南猶大在唇亡齒寒以後逐漸衰敗的時刻。那時,亞述帝國的勢力已經可以直接威脅猶大國,因此,在希西家王的時代,亞述軍隊甚至圍困耶路撒冷。所幸,希西家王請求以賽亞向上帝懇求幫助,於是讓百姓親眼見識上帝那出人意料之外的偉大作為(代下32章)。
以賽亞書所記載之「感恩的詩歌」,可以說是透過群體共同面對的苦難,才讓許多原本互不關心的個人明白「身為上帝百姓的『你們』,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就像是從媒體新聞所見,烏克蘭受到攻擊以後,百姓就會意識到身邊的鄰居其實是一起保衛家園的同胞。對此,從信仰的角度來看,當年的上帝百姓是在經歷過「口渴難耐」的艱苦以後,才逐漸明白「救恩泉源」有多麼可貴。當然,以賽亞受上帝呼召擔任先知期間,上帝的百姓還沒有真正明白「你們要彼此和睦,從救恩泉源中歡然取水」的重要,事實上,那群人是直到在受擄時期經歷「上帝的怒氣轉消並安慰百姓」(賽12:1b),才得以明白「缺少上帝救恩的乾渴/苦楚」。
從現代台灣處境來看,或許,當國家整體的危難來臨,多數人才會明白「我們與鄰舍之間的關係密切」,而相類似地,對於同樣信靠上帝的基督徒而言,或許,也必須不斷地彼此提醒,才不至於忘記「我們都是上帝的百姓」。顯然地,當企圖誘惑人悖逆上帝的惡者出現之際,我們若是沒有彼此關懷互助,則敵對基督的惡者就可能在信仰團體中找到破口,進而攻擊或壓迫教會。看來,主內的弟兄姐妹當要彼此提醒,上帝不只是「我」的拯救主,更是「我們」信仰的共同中心,因此,我們除了要有個人的靈修,也要常常過團契的生活,在上帝面前有神聖的交通、與主同桌,一起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誠心實意地向主獻上感恩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