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
以賽亞書41:14-20;歷代志下33:10-13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不要害怕?」為題,想從以賽亞的預言與瑪拿西的經驗省思「做惡者(例:瑪拿西)若是遭逢惡報,是否在困境中可以不要害怕?」……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說:「你這蟲雅各和你們以色列人,不要害怕!耶和華說:我必幫助你。你的救贖主就是以色列的聖者。」(賽41:14);不過,如果正在害怕的人曾經得罪上帝,試問,作惡多端者也可以期待上帝的救贖而不要害怕嗎?以瑪拿西為例,他曾因為極端悖逆上帝而被擄到巴比倫受苦,試問,在他受擄的期間,可能真得「不要害怕」嗎?
論及「害怕」,聖經中所記載的「受擄時期」可說是以色列人的夢魘,因為,南猶大國被滅以後,上帝的百姓被擄到巴比倫,在那裡可說是再次過著埃及為奴的悲慘生活,也等同於被打回原形,再次回到「還沒與上帝立約的無尊嚴身份」。而論及那發生在南猶大國被滅以後的慘劇,若是回顧上主日的信息,其實,早在希西家向巴比倫使者展現國家裡的一切以後,以賽亞就曾經向王預言警告,因此,要探討「不要害怕?的議題之首先,回到以賽亞對希西家的預言。
先知對希西家的預言
延續上主日所提,希西家正得意忘形且意圖要與巴比倫帝國結盟的時候,先知向著當時正滿足於「一時安全」的君王提出警告,說:「日子必到,凡你家裡所有的,並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並且從你本身所生的眾子,其中必有被擄去、在巴比倫王宮裡當太監的。」(賽39:6-7)可惜的是,當時的希西家王並沒有「永遠平安」的觀念或盼望,並且,他也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於是,國家逐漸走向滅國受擄的悲劇。
按照歷代志的記載,還沒有等到猶大國滅亡,希西家的兒子已然先經歷到受擄到巴比倫的悲慘遭遇,而按照歷代志作者所言,受擄的原因乃是「瑪拿西登基的時候年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重新建築他父希西家所拆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作木偶,且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代下33:1-3)。令人感到困惑的是,瑪拿西的父親是一位尊主為大且大舉宗教改革的好王,為什麼身為兒子的要對希西家的好行為反其道而行?
對於現代聖經讀者而言,可能會注意到「十二歲登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關鍵。畢竟,無論當年的猶太社會是否已經訂定「成年禮」的規矩(參https://zh.wikipedia.org/ 猶太教成人禮通常在男性13歲生日和女性12歲生日後的第一個安息日舉行),以十二歲的年紀來說,似乎還無法擔任一國之君的要職,甚至,接近「中二」年紀的瑪拿西,或許會「少年得志」並想要透過「標新立異」來證明自己(參 維基百科 「中二病」源自日本的流行語,泛指一種自我認知心態,用以形容一些經常自以為是地活在自己世界、做出自我滿足的特別言行,或賦予自己一些自認為帥氣的特性但同時稚氣未脫的人。這種情況據稱常在中學二年級發生,故稱為「中二病」。)。
另外,如果考量希西家別世的年紀是54歲(25歲登基,做王29年),則瑪拿西應該是希西家42歲時所生,也就是說,「老來得子」的希西家可能會對瑪拿西相當溺愛。對此,如果再從「瑪拿西」的意思為「致使遺忘」來看,則瑪拿西的出生可能是讓希西家「忘記」某些痛苦的經歷,而若是以希西家的年紀來看,很可能是先前曾有喪子之痛,因此,類似亞當與夏娃生第三個兒子以後,將他取名為意思是「補償」的「塞特/設」,以此表達他們失去亞伯的痛得到慰藉。而如果將這樣的假設也考量在內,則很明顯地,讀者可以合理猜測,十二歲登基為王的瑪拿西,應該是一個驕傲不羈、目中無人的少年國王。
少年得志的年輕國王,可能不僅是目中無人,還想要搶奪上帝的榮耀;不過,獨一真神不是人手所雕刻的偶像,自然就無法讓任何人控制,於是,極可能地,瑪拿西轉而效法外邦人所行的惡事,為的是要穩固自己在國家政治上的地位。畢竟,正如現代處境中的某些國家元首,若是年紀輕輕就接掌政權,可能就需要透過「造神運動」建立威望,否則,極可能被虎視眈眈的前朝舊部覬覦其位。
以此看來,瑪拿西在成長的過程中,並非沒有機會認識上帝,甚至,可以合理推測,老來得子的希西家可能多次對瑪拿西述說當年所經歷的神蹟奇事。不過,十二歲登基為王的瑪拿西,或許是將上帝的恩典視為「理所當然」,於是輕看上帝已經賞賜的安穩,反而,他膽大包天地利用「偶像崇拜」作為穩固權位的途徑,結果,上帝讓亞述王的軍隊攻擊他,讓他遭遇「受擄到巴比倫」的悲慘處境。
瑪拿西在受擄中的經驗
按照歷代志作者的描述,瑪拿西是被亞述軍隊以銅鍊綁到巴比倫(代下33:11),可想而知地,當人被銅鍊綁住,身體就難以自由行動,因此,當時的瑪拿西可能像是一隻只能蠕動的可憐蟲,沒有辦法像是自由人一般地走路。如此的景況,可能就讓聖經讀者想起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所言的「蟲雅各/像蚯蚓的雅各」(賽41:14),而對於只能蠕動身體的蟲或蚯蚓,上帝說「我必幫助你。你的救贖主就是以色列的聖者。」顯然地,雖然瑪拿西已經失去自由與尊嚴,但就在那最悲慘的時刻,上帝卻是要將他從悲慘受擄的苦境中贖回、要幫助他重新獲得自由與尊嚴。
或許,從現代聖經讀者的角度看來,瑪拿西陷落苦境乃是咎由自取,畢竟,他的父親已經進行宗教改革,照理說,瑪拿西應該要承接父親的功業、繼續做一位遵循上帝旨意的好王。不過,少年得志的瑪拿西卻是與父親背道而馳,他不僅沒有繼續遵循上帝的律法,甚至悖逆上帝而轉向偶像崇拜的惡行。瑪拿西後來被亞述軍隊用銅鍊擄走,似乎應該要成為後人的警惕,並且,此人的晚景越是淒涼、越是能夠達到警世的功效。不過,從歷代志作者接續的描述看來,上帝卻是將他贖回,讓他回到耶路撒冷繼續做王,因為他在受擄期間極其謙卑地向上帝悔改(代下33:12-13)。
只因為在上帝面前謙卑懇求,上帝就將瑪拿西先前的罪惡一筆勾消,對此,或許某些聖經讀者會感到不平,質疑「上帝怎麼那樣輕易地就放過那可惡的壞王?」…或許,從現實生活看來,當惡人遭受惡報時,旁人多半會認為「老天有眼」,且會因為惡人遭受處罰而感到安慰。不過,如果說,當惡人願意謙卑悔改時,上帝就無條件地赦免惡人,是不是會引起許多想要看惡人的好戲者感到失落或失望?誠實地來說,對於惡人得到惡報,多數人可能會期待那惡報最好是永遠不止息;可是,聖經裡的記載看來,上帝卻是會赦免那曾經非常悖逆的瑪拿西。
上帝赦免了瑪拿西,對於不少現代基督徒而言,或許會感到不解;不過,若是再次考量「以賽亞對希西家的預言首先是應驗在瑪拿西身上」,則顯然地,瑪拿西因為在上帝面前謙卑悔改就得到上帝無條件的赦免,這件事反而就可以成為後來整國猶大國被滅與受擄時,以色列百姓在巴比倫的苦難中「可以不怕」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對以色列百姓預言受擄後將要救贖的時刻,因為如此奇妙的事情已經先發生在瑪拿西的身上,於是,瑪拿西在受擄後得到釋放的這件事,就可以幫助後來受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百姓「不要害怕」!
受擄時期,人們總是會對現況感到絕望;不過,如果先前有發生過類似的神蹟奇事,不就可以幫助幾乎絕望的人們繼續等待上帝的救贖?!論及上帝救贖的恩典,在聖經中有相當多的記載,包括希西家王所經驗的神蹟奇事,也包括挪亞一家在大洪水中得以活命、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與過紅海……,從那些神蹟奇事看來,上帝絕對有能力將人從絕境中拯救出來,正如上帝透過以賽亞所言「我要在淨光的高處開江河,在谷中開泉源;我要使沙漠變為水池,使乾地變為湧泉。我要在曠野種上香柏樹…好叫人看見、知道、思想、明白;這是耶和華的手所做的,是以色列的聖者所造的。」(賽41:18-20)
上帝是大有能力,顯然無庸置疑;不過,受擄者若是因為犯錯才身陷絕境,是否還能夠因為認識上帝的大能而不害怕?從瑪拿西的經驗看來,若是他受擄算是罪有應得,則理論上來說,當他在巴比倫受苦之時、在那如同蟲一般失去自由與尊嚴之際,試問,他是否敢奢望上帝出手拯救?從歷代志的記載看來,瑪拿西在絕境中轉向上帝,或者說,他在走投無路時轉向父親所信靠的那位真神。顯然地,幾乎令人絕望的苦境,讓那曾經少年得志的瑪拿西悔悟,明白自己先前無知的作為乃是可憎,因此,極可能地,他想起兒時聽父親所說的那位行神蹟奇事的上帝,於是,他在上帝面前謙卑地懇求…。
結語
正如希西家曾經親身體驗的,當瑪拿西在受擄後回到耶路撒冷重新做王,可以說,他也經歷了上帝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作為。而或許,相較於希西家對上帝的認識,瑪拿西除了明白上帝是創造與掌管一切的主,也瞭解到上帝願意憐憫且赦免謙卑悔改的罪人。因為慈愛的上帝願意赦免罪人,因此,如瑪拿西那樣的罪人若是陷落苦境,仍然可以因為上帝的應許而「不要害怕」。正如基督徒熟悉的經文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所謂「一切信他的」不止包括你與我,還有那曾經悖逆上帝、行可憎之事的瑪拿西。
即便是瑪拿西那樣的惡人,慈愛的上帝都願意赦免並出手幫助,看來,上帝透過先知所應許的救贖,可以讓陷落絕境中的人不用害怕,只要願意在上帝面前謙卑悔改,上帝必然幫助!慈愛的上帝不只是大有能力,也是願意赦免罪人的天父,因此,上帝所行的神蹟奇事,不僅是讓人明白獨一真神的能力,同時也讓人瞭解創造與掌管一切的能力背後充滿上帝對世人的愛。上帝應許百姓:在苦難絕境中要施行拯救,無論百姓曾經如何地悖逆,只要願意謙卑悔改,上帝必然要做救贖者、幫助人脫離受擄的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