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夠額?
約翰福音14:8-17,25-27
史耿忠牧師
引言
今主日是聖神降臨節,在基督教教會節期,有三大重要的主日:聖誕節、復活節、接著就是今日的聖神降靈節,我們對前兩節日比較認識及瞭解,聖誕節是紀念、慶祝主耶穌的誕生,復活節是紀念、慶祝主耶穌復活,而聖神降靈節呢,並不是在慶祝或是紀念聖神的降靈。 聖神降靈是在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記載,作者路加所描寫聖神降臨的這段記載,讓我們知道這是主耶穌復活段落的結束,聖神降靈可以說是耶穌復活生天之後的結果,而這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團契、教會的開始。基督教教會節期的聖神降靈節通常差不多會在整年節期的中間,一年的開始是從主耶穌的誕生、聖誕節的節期,直到主耶穌受難釘十字架復活的復活節期,這時就差不多要過半年,所以上半年這段落的結束,接著就是聖神降靈節,也是下半年的開始,之後是將近半年的常年期,這半年的期間就如同主耶穌的門徒、學生當時狀況,老師已經沒有在身邊了,可以跟你說要做什麼、要注意什麼了,反而是這群學生、門徒要將老師所教的,也就是主耶穌所講的、所做的事情,這群學生門徒是否有實踐出來,是否顯明老師的所教導的信仰精神,簡單而言就是老師所教的,是否聽懂,是否瞭解,甚至能夠活出信仰的生命。 所以今日聖神降靈節,在今主日不是在講這一天會特別有能力,特別有恩膏,頌讚唱歌更大聲,聖神就會臨到教會就發出大光…回來看今日主題「就夠額?」,「就夠額」疑問句這主題,是從今經文約翰福音書14章8節,腓力問耶穌說:「主啊,用父互阮看,就夠額。」(台漢) 這句就讓我想到從經有看過一本書[1],作者是美國有一位牧師,當時也是很成功的佈道家,裡面寫到他追求信仰的過程,年輕時在教會禮拜會特別注意到一個人,他唱歌時手就舉的特別高,然後幾乎沒放下過,有時身體也會輕微顫抖,嘴裡也唸唸有詞,注意去聽時禱告念的內容也是他所聽不懂的方言,當時他對這人相當好奇,也感覺這人很屬靈。有一天有個機會,就向他請教說:因為自己洗禮沒多久,在信仰渴慕可以得著更多,要怎麼做才能像這人一樣能夠如此的屬靈,然後這人就看著他,問他:「你有受聖靈的浸?」他回答:「有,但是現在渴慕得到指引。」這人繼續問:「你會講方言嗎?」他馬上回應:「會。」然後這人就看著他,說:「那你還想要什麼?」他當時聽著這句就愣住,回神離開後心想:我還要什麼?我迫切想要更多的得著上帝,渴慕追求上帝,但我不知該怎麼做,我不知道上帝所要賞賜給我的是什麼恩膏?我應該要怎麼做才會得著?如何才能像這位屬靈的前輩一樣有聖靈的恩膏。
匱乏文化的現象
透過這個故事中,來探討一種現象以及來查考一個名詞。先來講此現象就是「不夠額」:不夠好,不夠瘦、不夠成功、不夠厲害、不夠放心、不夠滿足…等,一天起床之後,就覺得睡不夠、時間不夠…等,無論怎樣的狀況,我們可能就有「先不夠」的想法。有個社會學家講到,現在社會普遍產生一種匱乏感,Scarcity,尤其在現代網路科技的時代更加明顯,現在每人都有手機可以透過網路就可以看到世界每地方的新聞、消息,或是是社群軟體得知現在在流行什麼。而以前是透過電視、報紙,如以前我們所知道的有錢人就是王永慶而已,但現在我們不只知道有郭台銘,更知道還有比爾蓋茲、馬斯克…等,而看到媒體報導的富豪做了什麼或是有些名人透過社群塑造美好的形象,雖然我們知道無法像這些名人那樣富有,或是那麼厲害,但是看著網路上的廣告就讓我們感覺自己好像可以像那樣,或者社群的軟體就是FB別人發的文,或是line、IG、抖音所傳訊息、影片,看到朋友或其他人可以,就覺得那我也可以,然後就陷入比較的心態,產生我需要這些東西,我缺什麼資源…以致可能就產生,阿我沒這些,阿那些我沒有,落入這種永遠不夠的心態…
反思我們的信仰,我們在追求信仰時,有時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在媒體、網路看到一些很有見證、很有恩賜、很有恩膏,這些人有可能是佈道家、牧師,也有可能是跟在座弟兄姊妹一樣的信徒,尤其看見他們分享的見證,聽到他們可以有這樣奇妙的見證,就想要跟他們有同樣的經歷,另外也可能想要跟他們有一樣的能力、才能,就如媒體所看見大有恩膏的人,且想跟他們一樣。
「恩膏」這詞
所以第二要講,就是剛講要查考一個名詞,前文內都有提及到的名詞,就是「恩膏」這詞。我們用和合本,華語來查「恩膏」,查到只有以下這兩節的經文,有提到這名詞。
►約一 2:20 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
►約一 2:27 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
看到也是約翰所寫的書信,在約翰一書所記載的,和合本華語翻成「恩膏」,而台語翻成「受抹油」。這字原文是「χρῖσμα」,這字是個名詞。在原文用希臘文來查聖經時,也只有出現在約翰一書,這兩節當中而已。
這字是從動詞抹油的抹「χρίω」所轉換成的名詞,
「χρίω」這動詞的原文出現經節,路4:18、徒4:27、徒10:38、林後1:21、來1:9,也只出現以上五節的經文,所以這抹油的「抹」就與另一字原文「ἀλείφω」不一樣,「ἀλείφω」這字的抹出現在此八處經文,太6:17、可16:1、6:13、路7:38、46、約11:2、12:3、雅5:14,內容有用油抹在病人、用香油抹主耶穌…等,雖然華語都是「抹」這字,但是在原文中這是兩個不同的字,所以我們將抹這字來從原文兩個字,來分為兩種意義,
「ἀλείφω」:一種是日常生活用,以色列人及其他國家一樣,會將植物所產生的油用在身體上,第一就是用油抹頭髮或身體有香味及個人的保養。第二用在治療、照顧受傷的病人,第三就是用在往生者身上,對此人的尊敬以及屍體防腐的用途。
「χρίω」:而另一種意義就是宗教上的意義,抹油代表被分別出來,成為上帝所用的。抹在器具、物體,譬如在舊約獻祭所用器具,會幕這些的東西上。另一部份就是抹油在人,代表分別出來讓上帝所用的,如先知、祭司、君王的職分,所以上次講道提及的,舊約時主上帝呼召揀選著先知、祭司、君王來就如牧者來牧養百姓,而到新約我們就更清楚真正的大牧者是主耶穌基督,因主耶穌基督祂一人成就了這三種職分。
所以今日我們看這字動詞「χρίω」抹,轉換為名詞用是「χρῖσμα」受抹油的,然後也轉為一個專有名詞「Χριστός」,基督。
今日作者約翰在1章41節,跟彼得講,我們已經遇見彌賽亞了。經文說彌賽亞的意思是基督「Χριστός」。彌賽亞Μεσσίας這字是從舊約希伯來文מָשִׁיחַ的發音所翻譯,希伯來文發音如彌賽亞,而為什麼彌賽亞就是基督,參考詩篇18篇50節就看見和合本「受膏者」;台漢「抹油者」,就是這字原文就是彌賽亞,而到新約就是「Χριστός」,是主上帝所抹油的基督。但是我們現在聽到看到「恩膏」這詞,特別是在一些特會,都會強調要來的佈道家有領受什麼恩膏,就讓我們將恩膏當做是一種能力,就有如加強版恩賜那樣吧…但若照著聖經原文的語言記載來查考的話,「恩膏」這詞,更加精準而言是指讓主上帝所抹油的基督,就是耶穌!今經文,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我會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約14:15-17),耶穌應許祂走之後,主上帝會賞賜聖神,是真理的神,而且會與我們同在。
腓力的「就夠額」
所以我們回來看今日經文中「就夠額」這句是腓力所問的,我們對腓力的認識可能不多,因為在聖經記載的也不多,但約翰特別有記載,我們就從這些記載來認識,第一次出現是耶穌在呼召學生時,腓力也是其中一位,然後腓力遇到拿但業,就跟他講:「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耶穌。」從這樣來認識腓力,他所講的就如在以馬忤路上的學生一樣,可以瞭解他們可能對當時摩西五經有一定的認識或學習,然後拿但業在對耶穌的懷疑時,而腓力就直接應說「來看」。然後在約翰福音書,五餅二魚的記載,我們看見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時,就問腓力講:「我們從哪裡買餅讓這些人吃呢?」一直到今日經文,耶穌最後的晚餐那晚,在他們最後一次的對話、教導,我們看見腓力也是一位要看見的學生,以上所結對他的認識,他應該是一位有才學且很理性的人,或是一位要看見且很現實的學生。
今日經文前一段,是多馬向耶穌問:「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而讓耶穌回應一句很重要的金句,讓我們知道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樣來看,多馬與腓力他們在不瞭解或有疑問之時,他們有更加想要去瞭解或學習的心,對此看見腓力如此學習及追求的心態,也代表當時熱心在追求信仰的信徒一樣,他們期待可以真正認識甚至可以見父上帝,就如摩西在西奈山朝見上帝那樣,求主上帝顯出主的榮耀讓他們看(出33:18),而這祈求,是歷代以色列人的所渴慕追求,就是認識甚至能見這位主上帝的榮光。所以腓力在多馬問完之後,可能聽見耶穌說:「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這時腓力可能心想:已經看見祂?什麼時候看見父上帝了?老師的教導是很有道理沒錯,老師你說透過你可以看見父上帝,但是剛剛老師不是才說老師現在要去的地方,我們現在是無法跟去,所以你是要離開我們了嗎?所以就趕緊接著問:「主啊,用父互阮看,就夠額。」(台漢)
所以我們看見耶穌要離開的時,這群學生的反應,
彼得:我願意為你捨命!多馬:怎麼知道那條路呢?腓力:把父親顯示給我們,我們就滿足了!因為他們的老師要離開了!「不夠額」的心態就是害怕失去,有東西才有安全感,沒東西就沒安全感,沒安全感就產生驚慌不安。而耶穌知道他們內心的驚慌、不安。所以就在14章的一開始,耶穌就講,「恁的心莫得迫腹;恁著信上帝,亦著信我。(台漢)」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今日經文也講:「用平安留啲互恁;我將我的平安賞賜恁。我啲互恁,呣是親像世間啲互人的同款。恁的心莫得迫腹,亦莫得驚惶。」(台漢)
迫腹的心靈&脆弱的力量
但對當時的學生而言,當下他們能瞭解耶穌所說的嗎?他們可能聽見老師說會有平安,他們可能心想是老師說的:恩我瞭解有平安,嘴上就說恩有平安。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主耶穌被捕的時候、在審判的時候、釘十字架的時候,這些的學生真的有平安嗎?然而這條路也是這群學生要走過的路、必經的信仰道路,我們從約翰所記載的福音書中,其實可以看見主耶穌對於學生的問題及回應,都是針對他們生命本身的狀況,就如今日所講的腓力,可能主耶穌知道他是位有才學且很理性的人,在第六章五餅二魚的記載中,耶穌特別問腓力講:「我們從哪裡買餅讓這些人吃呢?」接著第6節有講,這是要試驗腓力。可能耶穌知道腓力在遇到狀況、問題時,他是很實際也可能是很現實的,也因此可能會容易產生緊張、不安甚至驚慌,耶穌帶領學生過程,我們會發現主耶穌一直在挑戰,他們是否能面對他們自己的軟弱嗎,因為人通常是要讓別人看見的事自己是有能力的,有「夠額」的、是沒有問題的,怎麼可以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沒能力、軟弱的一面。就如剛剛所提耶穌要離開學生的時,這些的學生的回應是,老師你去哪我就跟你去。老師讓我看見父上帝就夠了OK了,但是~真的就「夠額」嗎?
前文所提的社會學家,她的研究,有一個結論,她說:「她輸給了脆弱,但她卻贏回了生命。」(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脆弱的力量》)她這本書裡提到「脆弱」這字,vulnerable這字根據韋氏字典,是從拉丁文來的,意思是傷害,所以vulnerable脆弱這字可以定義為可能受傷或是容易受到攻擊及傷害。所以在匱乏文化的最大傷害,是讓人感到自己不夠好,不足夠以及不願意接納自己的脆弱及不安,以致讓人有永遠不夠的心態。
所以面對腓力的問題:耶穌所回答的是:「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約14:10-11)然後耶穌說祂離開時候,有一位保惠師會來與你們永遠同在。保惠師就是聖神,父,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14:26)
恩典的膏抹,聖神
前文提及約一 2:20台語:「閣恁對聖者受抹油,續知一切的代誌。」和合本說「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我們可以去看最新現代台語的翻譯,直接翻成「恁已經有領受聖神,恁攏知。」
另外27節,「恁對伊所受的抹油長長踮佇恁」,「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現代台語也翻成「對恁來講,恁對基督領受的聖神店佇恁內面」,對現在的基督徒,就是在座的兄弟姊妹,我們從基督領受的聖神已經住在我們的裡面,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恩膏」是「恩典的膏抹」,不是追求得來的,而是白白的恩典,唯獨因為信靠耶穌基督所領受且常存在我們生命了。
結語
所以我們看到這群學生在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記載,聖神降臨的時候,他們勇敢傳講耶穌就是基督的消息,講到勇敢,勇氣的英文courage,是從拉丁語的cor,意思是心(heart),所以從英文來看courage就是全心全意。這群學生有勇氣面對自己的脆弱,接納自己的不完全,承認自己的有限,當他們領受恩典所抹,聖神的膏抹時,他們就想起老師與他們在一起的一切,想起他們的老師是怎樣教導他們,想起老師所做所講的一切事,也想起當他們老師被捕,背十字架、釘在十字架的時後,他們是怎樣的憂傷、痛悔(迫腹),也想起他們老師在最後一次的晚餐,與主耶穌同桌的時候,那是他們最後跟老師對話和學習,老師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這個平安到底是什麼意思了。
因為他們經歷過憂傷、痛悔(迫腹)、驚惶和不安甚至後悔,且他們也經歷復活的耶穌的陪伴和引導。他們願意接納自己的破碎、驚惶與不安,他們願意接納自己的不夠好、不夠完美,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老師是基督,他們受恩典所抹的,就是「恩典的膏抹」,是從基督所領受的聖神已經在他們心裡、生命中,他們就在五旬節時候,甚至當時要信耶穌的信徒及學生依然受到迫害的時,但是這群學生心中有平安阿,是真的「夠額」的平安。他們就全心全意、勇敢在眾人的面前傳講耶穌就是基督的消息,繼續來延續老師所走的路。所以我們現在不是要紀念聖神降臨,因為聖神現在繼續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聖神降臨對我們所帶來的是,讓我們勇敢真實面對自己,真實面對上帝,讓我們明白聖經所記載上帝的話語,讓我們想起耶穌基督為我們所說所做的,體會到耶穌基督所講那個與這世上不同的平安。因為我們是受到耶穌基督所抹的有「夠額」的信心、平安,讓我們可以在團契、教會同心合意為主作見證,然後用我們的生命全心全意繼續來走信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