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靠上帝?
耶利米書38:1-13、39:15-18
李子和牧師
引言
猶大國即將滅亡、耶路撒冷城即將被毀之前,上帝託先知耶利米對以伯米勒說:「到那日我必拯救你…因你倚靠我。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39:17-18)在王與多數百姓即將被擄之前,以伯米勒得到如此的應許,大概會讓不少現代基督徒想要從他的經驗學習。不過,從此人的經驗中學習之前,想要先從一個故事省思。故事的主角是小明,他是一家跨國企業的高階主管,因為能力很強,收入自然也就很高;不過,因為是成長於清寒家庭,小明一直保持勤儉樸實的習慣。當然,因為節儉的性格,自然地,他也不會對身邊的人慷慨大方,因此,有些較為年輕的下屬,常常暗地裡嘲笑小明是鐵公雞。
前不久,小明帶著助理去一個較為落後的國家派訪客戶,而為了節省開銷,小明將原本要搭飛機的預算改為在當地租車。而因為客戶的工廠在偏僻的鄉村,開車需要至少八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小明請助理開車,自己則在車上睡覺、養精蓄銳、預備與客戶談生意。所幸沿路沒什麼車,助理開啟車來也比較輕鬆,不料,接近客戶的工廠之前,路上突然衝出幾個小孩追逐嬉戲。開車的助理緊急煞車,而當車子停下來的瞬間,兩名大漢迅速打開車門、強行將助理與小明拖出去、準備綁架他們兩人。此時,助理趕緊用當地語言安撫搶匪,表示他和叔叔只是一起自助旅行的背包客,身上沒有貴重的物品…。
因為助理的急中生智,搶匪在搜刮現金之後就放他們離去,而事後,他們兩人繼續開著車前往客戶的工廠,仍然順利地將生意談成…。回到公司以後,小明召集公司幹部到會議室,說要在眾人面前感謝助理。待眾人在會議室裡坐好之後,小明拿起麥克風,說:「這次出差真是有驚無險,還好,我平日穿著樸素、身上也不會多帶現金…而這都是因為我從小養成的好習慣。」等到小明將自己的「略歷」幾乎說完以後,已經接近下班時間,於是,小明趕緊請大家為助理掌聲鼓勵,而此時,坐在助理旁的幾位同事輕聲地問道:「你到底做了什麼值得他感謝的事?」助理一臉茫然地說:「大概是幫他省了飛機票的錢吧?」
或許,小明是為了助理的急中生智、讓他們免於被綁架的苦難,因此想要公開感謝助理;不過,因為他沒有針對那件事清楚描述,於是,讓聽的人難以明白助理的貢獻。相類似的情況,或許也會發生在某些基督徒的身上,比方說,有些人在作見證時,只是在開頭說「感謝上帝」,接著就說自己是如何吃苦、努力不懈、勇於創新…,然後,在最後又說「一切榮耀歸於上帝」。或許是類似小明的情況,要作見證的人是真心想要述說上帝的恩典;但,不自覺中卻可能忽略了細節,導致聽眾難以明白「到底是在見證什麼?」而以此來看,耶利米當年留下關於以伯米勒「倚靠上帝」的記錄裡,似乎也讓聖經讀者疑惑「此人到底是什麼時候『倚靠』上帝?」
如果以伯米勒沒有倚靠上帝,有什麼關係嗎?
論及以伯米勒,乃是從枯井中將耶利米營救出來的人物,而若是假設以伯米勒營救耶利米的過程,都是倚靠他自己的力量與人脈,則對於他本身或耶利米來說,其實,營救的結果並沒有改變;不過,對於現代基督徒而言,若是以伯米勒完全是靠著自己的力量去完成營救的功勞,則可能會讓人產生質疑,到底以伯米勒有沒有信上帝?畢竟,從教會傳統來說,基督徒將自己視為需要上帝保護的羊,因此,如果聖經作者對以伯米勒的描述中沒有提及上帝對他的幫助,則聖經讀者可能會想要問:「為何上帝要說『因你倚靠我』呢?」
對於現代聖經讀者而言,聖經作者的描述中顯然沒有提到以伯米勒決志信主的過程、也沒有提及他平日是否有做禮拜、讀聖經、祈禱…等等的信仰生活,因此,到底以伯米勒有沒有倚靠上帝,其實無從得知。事實上,從耶利米書38-39章裡所提供的資料看來,聖經讀者只知「以伯米勒是古實人,他在聽見耶利米落難時伸出援手,而在那之後,當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大軍攻陷之時,上帝就透過先知應許要保護他」。而如果只是因為此人曾經幫助耶利米,就被認為是「倚靠上帝的人」,則現代聖經讀者豈不是可能以為「以伯米勒是因為對營救耶利米有功勞,於是被稱為倚靠上帝的人」?
對營救耶利米有功勞,當然可以得到嘉許;不過,那似乎不能被認為是「倚靠上帝」。當然,聖經讀者可能也會想到,如果此人沒有倚靠上帝,則上帝又豈會說「因你倚靠我」?顯然地,以伯米勒確實有倚靠上帝,只不過,對於這位只有在《耶利米書》裡出現過一次聖經人物,聖經的記載中沒有對其做詳細的紀錄。因此,若是聖經讀者想要從以伯米勒的經驗中學習「倚靠上帝」,則需要對此人更進一步地瞭解。畢竟,如果只是因為對耶利米伸出援手,就可以被稱為倚靠上帝的人,則「倚靠上帝」的標準豈不是只著重於人的好行為?
如果有好行為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倚靠上帝」,豈不是強調了外表善行的功勞而輕忽了內心信仰的層面。對此,如果從現代處境來看,以伯米勒為耶利米伸張正義的行為,不就像是某些有能力造橋鋪路、扶助弱小的「非」基督徒,他們靠著自己的力量幫助弱者,雖然那樣的善行是值得敬佩與鼓勵,但若是因此就將他們視為基督徒在信仰上學習的典範,豈不是太過於「功利」?看來,對於「以伯米勒倚靠上帝?」的問題,可能需要從此人的身上「設身處地」探究,因此,下文中要從以伯米勒營救耶利米時的背景做簡介。
以伯米勒所面對的時代背景
按照耶利米書37章以及列王記下24章的記載,以伯米勒搭救耶利米的時間點,很可能是在埃及帝國與巴比倫帝國還在為猶大國的控制權角力之時。而生活於這個時期的以伯米勒,如果照字面意思來說,他是「王的僕人」(以伯=服從者、僕人;米勒=王),既然是王的僕人,其生活背景應該是與猶大王室相關,因此,以下也簡單回顧受擄前的三位猶大國王 – 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首先,誠如「假消息vs.好消息」一文所提,約雅敬王在埃及與巴比倫兩個帝國之間搖擺不定,因此,他的兒子約雅斤在繼承王位後隨即被擄到巴比倫,而那之後,巴比倫改設立西底家作為猶大國王,而或許就在此時,法老又再次派大軍前去猶大國,導致正將耶路撒冷城圍困的巴比倫軍隊暫時離開(耶利米書37:5)。
或許,西底家也是想要採取與其兄弟約雅敬相同的「牆頭草」政策,於是,他派了聖殿的祭司前去請求耶利米,說:「求你為我們禱告耶和華─我們的 神。」(耶利米書37:3b),不過,上帝卻是吩咐耶利米要警告西底家,說:「那出來幫助你們法老的軍隊必回埃及本國去。迦勒底人必再來攻打這城,並要攻取,用火焚燒。」(耶利米書37:7b-8)顯然地,上帝透過先知的回答並沒有符合西底家與當權者們的期待,因為,從他們前去請耶利米求問上帝的行動看來,這些人似乎還在期待哈拿尼雅的假消息能夠成真,即,他們或許幻想著埃及法老將要派大軍攻擊巴比倫,讓先前受擄到巴比倫的約雅斤、百姓與財物回歸耶路撒冷。
不過,上帝卻是透過耶利米告訴他們「巴比倫軍隊會回來,因此,西底家王應該要放棄無謂的抵抗、打開城門並帶著百姓投降,否則,耶路撒冷城將會遭受到火燒城的災難」(耶利米書37:6-10)。而按照聖經作者的記載,耶利米不解風情地向西底家派去的人們潑冷水,那之後,他趁著巴比倫軍隊離開耶路撒冷的空檔想要出城,卻在城門口被官員抓住並且辱罵他是賣國賊。後來,耶利米被那些認為他賣國的人軟禁在文士約拿單的家。不久之後,西底家需要耶利米求問上帝,於是又派人問他是否有機會脫離巴比倫的控制?而此時,耶利米已然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因此也想請西底家幫忙,讓他不用繼續被軟禁在約拿單的家。
然而,即便耶利米在那時迫切需要西底家幫助他免於被便雅憫地區的書記官繼續軟禁,他還是不肯妥協地警告,說:「對你們預言巴比倫王必不來攻擊你們和這地的先知,現今在哪裡呢?」(耶利米書37:19)關於耶利米如此的說法,如果從先前哈拿尼雅的假消息事件來看,極有可能地,耶利米是要讓那仍然不肯覺悟的西底家明白「哈拿尼雅已經死了,西底家與那些喜好聽順耳的假消息者不應該繼續自欺欺人!」而在那之後,聖經作者緊接著記載的就是「耶利米被關進枯井」事件,而如果以戲劇的呈現來看,本文想要探討的以伯米勒是在此時亮相於場景中。
從以伯米勒的外在行動看其內心的信仰歷程
從耶利米書38章看來,上述的那些事情發生以後,西底家王身邊的當權者大概是不肯對耶利米善罷干休,因此,他們集結起來、到王的面前控訴耶利米、企圖要對耶利米處以死刑,而西底家或許是自覺惹不起那些人,於是,他說:「他在你們手中,無論何事,王也不能與你們反對。」(耶利米書38:5)然後將耶利米交給他們隨意處置。沒想到,那些人竟然將耶利米關在一個枯井裡,讓他陷在井底的爛泥當中,企圖讓他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中受折磨而死。也就是說,雖然聖經作者沒有將那些人惡劣的動機詳細載明,但可以想像地,當一個人被關在那樣的環境裡,可能,井底的空氣會讓那人呼吸困難,而爛泥則可能讓人的皮膚受損,如果再加上沒有水與食物,則被人關在井底的耶利米可能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所幸,以伯米勒「聽見」耶利米的悲慘遭遇,於是,他向耶利米伸出援手。而依照聖經的記載,他先是前去找西底家王說明「那些人的惡行」,之後,他又照著王的命令,帶人前去營救耶利米(耶利米書38:7-13)。而從聖經作者刻意強調以伯米勒對耶利米的保護措施看來,讀者除了可以看見以伯米勒的細心與憐憫,事實上,大概也會認為,需要用破布墊於胳肢窩的耶利米當時已經很脆弱!因此,以伯米勒可以說是在相當危急時展開救援的行動,而在如此緊迫的時間裡,以伯米勒卻是需要做重大的決定。因為,他必須決定是否要到西底家王面前控訴那些連西底家都惹不起的人們,而如此的決定,乃是公然要與那些人撕破臉,因此,做了決定以後,將會讓以伯米勒在接下來的生活出現重大改變。
從以伯米勒能夠在王面前控訴他人的情況看來,他本身原本應該也是身居要職,因此,平常大概也知道如何在官場裡進退應對,尤其是應該知道如何在亂世裡明哲保身。而若是以此來合理猜測,在他「聽見」耶利米被迫害的事情以後,在他前往營救之前,內心裡應該有過難以選擇的煎熬,因為,他必須在內心迅速地做判斷,即,他必須很快地選擇是否要與當權者站在一起?若是做這樣的選擇,就必須對那位一直說真話的先知所受的苦難視而不見;反之,如果他選擇起身到西底家王面前提出死諫,則他的決定代表要控訴那些為了耶利米所說的真話而憤恨不已的當權者,即,他要挺身站出來、破壞那些想要置耶利米於死地的惡者之計畫。
很顯然地,在面對攸關人生重大改變的選擇、甚至是面對可能惹來殺身之禍的決定時,雖然聖經作者並沒有明文記載,但是,從當時的處境來看,讀者幾乎可以確定「以伯米勒必然是在內心經歷很大的掙扎,才能決定起身走向西底家王」。雖然,以伯米勒所做的選擇,可能會導致自己在王的面前受責罵,也可能會讓他面對當權者的報復;不過,即便面對如此的危險,以伯米勒還是決定要去營救上帝的先知,因為,很顯然地,他沒有選擇與惡人站在一起,卻是選擇要與上帝站在一起!論及「與上帝站在一起」,其實,若是具體化來想,不就是「倚靠(倚近、靠近)上帝」的意思?也就是說,「倚靠(trust / 相信)上帝」除了是指「將自己交託在上帝的保護裡」,也可以進一步被瞭解為「因為相信而向上帝靠近的行動」。
結語
正如人們在玩團體遊戲之前,通常都會先分組或分國,而如果讓組員自己選擇要加入哪一組或哪一國,則組員們在做選擇之時,往往會先在內心做判斷,然後,當組員走向自己所選擇的那一方,其實,那靠近或去站在一起的動作通常代表「對那一方的信任」。如此說來,以伯米勒冒著生命危險營救耶利米的行動,已然顯出他信任先知所宣揚的上帝,而那樣的信任,讓他在判斷時選擇了要站在上帝的那一國,於是,上帝就透過先知向靠近他的人應許 -「到那日我必拯救你,你必不致交在你所怕的人手中。我定要搭救你,你不致倒在刀下,卻要以自己的命為掠物,因你倚靠我。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39:17-18)願聖靈時時提醒,讓我們也是那因為相信而靠近上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