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懼怕!
耶利米書46:27-28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不要懼怕」為題,想要從「容易令人懼怕的處境(以色列人受擄前的角度)」思考「如何不怕?」。一般來說,當人們聽到「不要懼怕」時,若是在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大概,對於如此的說詞,多數聽眾都能夠欣然回應「沒問題」;反之,如果人們正面對令人驚慌的處境,比方說,有一隻大灰熊突然出現在眾人面前,則可能,若是有人在那時大聲地喊著「不要懼怕」,多數人應該還是會嚇到冷汗直流,甚至,如果喊說「不要懼怕」的人動作或聲音太大,還可能會引起灰熊的注意,導致那喊叫的人被追著跑!
若是在安逸的生活中對人們說「不要懼怕」,聽者多半不會太過於在意,甚至還可能將提醒者當做嘲諷的對象;不過,當人們正面對令人懼怕的場面時,如果有人提醒「不要懼怕」,或許,正在懼怕的人們也難以因此就「不要懼怕」。看來,「不要懼怕」的提醒若是要達到最好的效果,應該是在尚未發生災難或危險之前,並且在那時預先讓人們意識到災難發生的可能性,而如此的作法,似乎就是所謂的「演習」。比如說,學校舉辦「防空演習」或「消防演習」,可以讓人們預先練習自我保護的方法,如此,一旦災難發生,比較可以在危險中處變不驚。
顯然地,相較於在災難中提醒人們「不要懼怕」,在災難發生前預演應該是比較有效果的方式。因為,人們若是可以先在安穩生活中「演習」,或者說,如果人們在令人懼怕的災難發生之前,可以事先明白災難的嚴重性,並且瞭解災難事件發生時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則就比較可能在災難實際出現時「不要懼怕」。對此,若是應用在信仰上來說,其實,聖經中所記載的許多災難事件,也都可以是讓聖經讀者預先演習的素材,尤其,以色列人在國家被滅與百姓受擄的困境中所經驗的教訓,更是同樣被上帝揀選的現代基督徒可以作為學習省思的課題。而論及基督徒可以從以色列歷史學習課題,下文要針對其中的兩項省思「執迷不誤,主必管教!」「管教雖嚴,永不滅絕!」
執迷不悟,主必管教!
從《耶利米書》的開頭看來,耶利米擔任上帝的先知是在約西亞、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與西底家作王的期間。而論及這五位猶大國的王,從列王記下卷的記錄看來,被評論為好王的只有約西亞,因為他曾經進行大規模宗教改革,並將祭典集中於耶路撒冷。不過,約西亞雖然被聖經作者評論為好王,卻似乎只是在宗教儀式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並沒有讓上帝的律法改變民心,導致他的兒子約哈斯仍然是悖逆上帝的壞王。
事實上,約哈斯作王僅僅三個月,就被埃及法老尼哥囚禁在利比拉(位於大馬士革北方的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在當時是埃及與巴比倫之間的必經關卡)。而埃及法老之所以囚禁約哈斯,大概是因為約西亞曾出兵抵擋埃及軍隊北上,至於約西亞出兵的原因,可能是眼見亞述與巴比倫正為爭奪霸權而難分高下,埃及卻在那時出兵干預,而約西亞或許是延續其祖父希西家對巴比倫的友好關係,不願意讓埃及破壞巴比倫的好事,於是,他貿然出兵抵擋尼哥的軍隊,並且不顧尼哥的勸退,最後導致自己戰死於米吉多。
按照古代近東的歷史資料來看,公元前605年,埃及與亞述曾聯軍與巴比倫交戰,後來,巴比倫於公元前612年攻下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城。若是說,埃及法老要將亞述帝國戰敗的結果歸咎於約西亞,或許,那並不是強詞奪理,畢竟,約西亞的確是拖延了埃及軍隊的行軍速度,而那或許就使得巴比倫有機會可以取代亞述、成為可以與埃及抗衡的北方霸主。而大概也是因為約西亞曾經幫助巴比倫對抗埃及,於是,埃及法老廢了約哈斯(約西亞之子)的王位,將他囚禁於巴比倫通往猶大國與埃及路上的軍事要塞,改立以利亞敬(約西亞另一個兒子)為猶大王,並將他改名為約雅敬。
對於父親約西亞因為介入列強鬥爭而枉死,約雅敬應該不會渾然不知,而若是又考量其兄弟約哈斯被囚禁的下場,極可能地,約雅敬應該要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悔改回到上帝面前、唯獨倚靠上帝、不要成為列強爭霸的籌碼。不過,即便上帝透過耶利米對約雅敬提出嚴重的警告(耶利米書22:13-19),甚至還讓先知背著軛,以實際的行動讓約雅敬意識到受擄的嚴重(耶利米書26-27章),約雅敬仍然執迷不悟,甚至還自作聰明地做「牆頭草」,即,照聖經所記載,他先是服事巴比倫王三年,後來又轉向埃及,導致巴比倫王在約雅敬死後,將繼位為王的約雅斤擄到巴比倫(王下24章)。
即便有前車之鑑,約雅敬仍然堅持不肯倚靠上帝,卻是選擇要在埃及與巴比倫帝國之間做牆頭草,而從他的身上可以發現,當偶像崇拜背後的功利主義已經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標準,那之後,若是想要將多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惡習導正,實在是很困難。也就是說,雖然上帝已經安排讓約西亞聽見律法書的記載,讓王與百姓明白上帝曾帶領他們的祖先從埃及出走、在西乃下一起立約、又經歷曠野的試煉、在迦南地建立王國……,讓這群上帝的選民經驗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不過,他們卻是堅持不肯脫離偶像崇拜、不肯回到那真正對他們施恩拯救的上帝面前。
看來,若是人們內心已經被功利主義取代了上帝的公義,則在列強之間為自身利益精打細算的人,很難接受上帝透過先知的管教或提醒,因此,對於執迷不悟的百姓,上帝只好施以嚴厲的管教。其實,從約西亞、約哈斯、約雅敬與約雅斤的經驗,西底家在接續為王以後,本應該要有所警惕,也應該要趕緊向上帝悔改;不過,西底家卻似乎是延續「牆頭草政策」,並且,從耶利米書的記載看來,他寧願期待哈拿尼雅的假消息成真,也不肯聽耶利米苦口婆心的勸告。於是,上帝只能任由西底家與跟隨者在國家滅亡與百姓受擄的過程中受到嚴厲的管教。
管教雖嚴,永不滅絕!
論及嚴厲的管教,通常,會讓受管教者懼怕。而從上帝對以色列百姓的管教看來,顯然地,對於那些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悖逆者,上帝在不斷地派遣先知提醒警告以後,終於還是免不了要拿出家法,即,上帝先後以亞述帝國與巴比倫帝國作為責打以色列的杖,讓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為悖逆上帝旨意的惡而受罰。當然,既然是要處罰百姓,就不只是將管教的杖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卻是要狠下心來重擊,讓百姓知道自己對上帝的傷害有多深,讓百姓看見上帝長久以來所忍受的苦楚有多痛!
不過,上帝畢竟是慈愛的主宰,對於自己所揀選的百姓還是存有憐憫,因此,即便先前已經多次提醒與警告,卻還是在猶大國面臨滅亡與受擄之際,透過先知提醒以色列百姓不要懼怕!因為,上帝要從百姓被擄去的遠方拯救以色列的子孫(耶利米書46:27)。當然,誠如上文已提,面臨令人懼怕的處境,多數人通常不會因為有人說「不要懼怕」就因此不怕,因此,面對滅國受擄的以色列百姓當中,應該有不少人沒能因為上帝的應許而不再懼怕。而若是如此,上帝又何必差派先知向正在懼怕的百姓說「不要懼怕」?
上帝差派先知向正在懼怕的百姓說「不要懼怕」,但,試問,已經因為令人懼怕的災難而懼怕的百姓,他們要如何能夠不怕?…對此,想起了一則泰雅族的洪水故事(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概說》):
從前臺灣的地勢全都平坦,是一片大平原,然而有不守祖先之遺訓而敢做出亂倫行為的人,終於觸怒祖靈,一夜突然發生暴風雨。此風雨連續數日,而造成洪水,樹木折倒,浮在水面,房屋流失不見蹤影。人畜溺水的求助聲與狂風暴雨聲,交加在一起,極為悽慘。’tayal族的一部分好不容易由此慘劇中逃出,登上papak waqa﹔然而山下充滿泥水,一望無際,何時水退,難以預測。因此族人一齊向祖靈祈求早日讓水退去,卻都無效。於是次日捉來私通的男女,將他們投入水中,向祖靈謝罪後,方見水勢漸退,天氣轉晴。然而因連日的暴風雨及洪水,形成土地高低起伏,如今日般的山嶽隆起各方,以致不能再看到大平原。(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6p24~25)
其實,包括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平埔族群都有洪水的故事,而從各個洪水事件的結局看來,都是有一些人存活下來、繼續傳宗接代,因此,各個洪水故事的共同點可以說是「人類沒有被滅絕」。
正如專研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的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教授之著作《台灣原住民族文學概說》裡所提,排灣族「大鳥萬」社的洪水神話中「有『第二次造天地』的情節」,而若是以「重新創造」的角度來看,相信就會讓聖經讀者聯想到創世記第六至第九章的「大洪水事件」。從聖經記載看來,挪亞一家在洪水期間曾在方舟上渡過驚心膽顫的日子,並且,在大水退去以後,他們也曾經無法確定方舟外面是否安全,由此可見,大洪水的經驗對他們而言乃是令人懼怕,因此,面對災後重建的生活,他們可能有很大的不安全感。
雖然,從台灣原住民族的洪水故事看來(其實,不只在台灣,世界各地還有許多相似的洪水故事),災難中存活下來的人本身就是「永不滅絕」的證據;不過,因為經歷令人懼怕的災難,總是會讓不少人在災後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對此,聖經的記載中比其他版本的洪水故事裡多了一個重要的情節,那就是上帝永不滅絕人類的「應許」。可想而知地,災難後存活的經驗,還不足夠讓劫後餘生的挪亞一家對未來「不用驚慌」,因此,上帝對挪亞一家立約的應許,才能讓在大洪水後存活的人類得到盼望。以此來看滅國受擄時期的以色列百姓,當他們被擄到巴比倫時,其實就如同是被軍隊如洪水沖倒異鄉,而在異鄉漂泊期間,他們要像是經驗上帝的方舟、在災難中存活。當然,比起挪亞一家更有恩典的是,上帝並不是在洪水後才立約應許他們「永不滅絕」,而是在災難來臨時已然先透過先知重申應許,讓他們在面對群體性的災難時「不要懼怕」。
結語
若是在跨文化的文獻或文本之間做比較,現代基督徒大概可以明白「挪亞方舟故事中的重點之一,除了是洗淨人類的罪惡,與其他文化中的故事相類似地,大洪水事件的結局也是有人得以存活,並且,在災難之後,那些倖存的人們就成為「永不滅絕」的證據,或者說,災後餘生的人們就意識到「掌管一切的創造主乃是慈愛憐憫(上天有好生之德)」;不過,比起如此正面的觀念還要更好的是,聖經裡記載「對於永不滅絕,上帝有立約應許」!而論及永不滅絕的立約應許,《創世記》所記載的洪水事件中是以「上帝的弓(虹的形象是倒掛的弓,即,攻擊的方向不是向著人類所居住的地面)」,如此的記號,可以提醒信靠上帝的人們心存盼望。
「永不滅絕」的立約應許,也出現在上帝透過耶利米所說的先知話,即「我的僕人雅各啊,不要懼怕!因我與你同在。我要將我所趕你到的那些國滅絕淨盡,卻不將你滅絕淨盡,倒要從寬懲治你,萬不能不罰你。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46:28)看來,對於以色列百姓的執迷不悟,慈愛的上帝必須施以公義的管教,讓百姓脫離偶像崇拜的罪惡。因此,上帝讓百姓再次接受七十年的管教,讓受擄中的百姓如同回到曠野的那四十年,謙卑學習並明白:以色列人受揀選的身份,不是隨著不認識上帝的人拜偶像、不是學習列國的戰事、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利而精打細算…,卻是要堅持信靠上帝、不斷倚靠上帝、做上帝國的百姓。
正如以色列人對上帝的信仰是群體性的,對於現代基督徒而言,面對大洪水般的大規模災難,或許,不一定要像古代人一般地逃到山上,但卻一定要彼此提醒:上帝永不滅絕人類,災難中必有人「因信得生」。雖然,以色列百姓曾經因為執迷不悟而導致上帝嚴厲的管教,但,慈愛的上帝仍然要憐憫百姓、讓百姓在受管教後得到自由。很顯然地,現代基督徒應該要從以色列的歷史中學習,無論境遇如何地危險,務必堅持信靠上帝,因為上帝永不滅絕的應許,要讓信靠上帝的人得到扶持,在大事小事都仰望上帝,在面對看似絕境的苦境中相信上帝!不要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