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信
希伯來書11:1-3、12:1-3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古人的信」為題,所謂的「古人(πρεσβύτεροs)」,對照舊約聖經中的用法是「年長者」,而對於猶太教的組織來說,此字可用來稱呼猶太公會成員或議員,至於新約聖經的基督教會,如果從《使徒行傳》與《啟示錄》等記載來看(徒11:30,14:23,15:2、4、6、22、23,16:4),此字常用來稱呼教會裡的「這些長老們(οἱ πρεσβύτεροι)」,並且也包括「在天上寶座周圍的二十四位長老」(啟4:4、10,5:5-14,7:11、13,11:16,14:3 19:4)。顯然地,從聖經中的用字來看,長老與古人可以是同一個字,因此,本文題目也可以是「長老的信」。
說到長老的信,本主日禮拜中將邀請本會一位長老作見證,當然,邀請本會的長老作見證,並不是說那位長老是古代人,而是長老的見證乃是傳承了前人的信仰。其實,正如希伯來書作者提醒讀者的「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希伯來書11:2),所謂「得了美好的證據(台語漢字版:有得著干證)」,在希臘文聖經中是「被動語氣」,因此,希伯來書中所提到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等古人,都不是自己主動作見證,而是「被用來」做為美好的證據或見證,藉此將美好的信仰流傳給後代子孫。或許,現代基督徒常聽見的見證,多半是信徒自己在經歷上帝的大能以後,將自己與上帝對遇的經驗分享給其他人;不過,希伯來書作者的用字遣詞看來,「古人的經驗『被動地』給後人述說」也是相當重要,因為,如同古代人以故事傳承文化的行為,當古人的見證被後人敘述流傳,福音就被不斷地傳承而內化為一個群體的共同信仰。
古人的見證→群體的信仰
嚴格來說,古人與上帝對遇的經驗,若是被後來的人用來證明上帝的實存,則可以讓「個人經驗」成為「群體信仰」的一部份,也就是能夠藉此充實信仰團體的內容。更實際一點來說,個人與上帝對遇的經驗,若是不斷地被許多後人述說,則當後人在前人們許多不同的個人經驗中看見同一位上帝,就會從那些不同的個人經驗中整理歸納出共同的信仰告白,而那樣的信仰告白可以被累積在信仰團體的根基之上,就像是教會在歷史中累積許多古人的信仰經驗與告白,逐漸成為建立基督教會的素材,而經過信仰團體有系統地組織歸納以後,那些素材就可能成為教會傳統裡的信條與教義。
對此,若是以看得見的事物為比喻,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就好像是一座堅固的城堡,至於人們與上帝對遇的經驗,則像是在城裡街道上的路標、城牆上的彩繪、或是在城裡的裝置藝術,雖然不能增加那座城已有的功能,但能讓人更容易明白城牆的美好,或者說,可以彰顯那城堡的實存。對此,若是以本會附近的鐵道三街為例,原本,社區裡的建築物已經可以讓居住其內的人們得到遮風擋雨的保護,後來,當藝術家們在建築物上面進行彩繪,就更讓人容易注意到那些具有保護功能的建築物之存在。當然,以人手所造的物件比喻耶穌基督,一定會有許多不合宜或不足之處;不過,若是僅以此來看古人的見證,其實,上帝的百姓在歷史中所經驗的恩典,不就像是在那穩固基礎上的許多色彩?!亦即,雖然沒有那些雲彩也沒關係,但雲彩卻實際可以幫助人們注意到上帝的實存、可以幫助人更容易認識上帝。
看來,古人或信仰前輩們被用來彰顯上帝的實存之見證,雖然不會對上帝本身有任何的助益;但,古人的見證的確能實質地幫助後人更容易「看見/認識」上帝。而說到認識上帝,希伯來書作者以舊約聖經中的許多人物為例,提醒後來的人「那些信仰前輩都是在『未見之時』先信靠上帝的應許」,因此,對於還沒有看見未來的人們而言(無論是希伯來書寫作時的讀者,或者是現代處境中的讀者/我們),都可以在還沒有看見上帝的應許實現以前,從看見古人們的經驗而對上帝充滿信心,於是,就可以學習效法古人對上帝的信靠、讓古人的見證也出現在後人的生命裡。也就是說,後人也可以與古人一樣,在盼望中等待上帝應許的實現,即便,在當下的處境中有可能是非常地艱難。
論及當下的艱難處境,或許,以希伯來書寫作時的背景來說,當時的基督徒群體正面對教會內部問題以及來自羅馬帝國的壓迫。而對於現代基督徒來說,羅馬帝國的壓迫可以說是教會所面的外在壓力,因此,舉凡全球化所帶來的新冷戰、新帝國國主義、氣候、污染、核子…等問題,都需要用心探討。至於教會的內部問題,生活在現代台灣社會裡的基督徒也可能很難忽視,因為,希伯來書作者提到「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希伯來書2:1-3)如此的說法,顯出當時教會內有第二、三代基督徒已經逐漸對信仰失去熱情的問題,而那些問題,或許也出現在現代台灣處境中的教會。
結語
現代台灣處境裡的基督教會也有「對信仰愈來愈不重視」的現象,因此,現代基督徒應該也要從希伯來書的經文彼此提醒「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 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希伯來書5:12)其實,正所謂「創業維艱,守成不易」或許,希伯來書作者的提醒,對於當年的讀者與現代基督徒都同要是要緊之事。從希伯來書的寫作年代來看,當時教會已經出現第二、三代基督徒,他們可能是從小在教會長大,沒有與上帝「直接對遇的神秘經驗」,因此,對於上帝的認識,比較沒有深刻的體驗,於是,有些人為了追求激情,就被作者所謂的「聖言小學」所吸引。
對於那些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的人們,或許,從現代處境來看,應該是要明白「出生在基督徒家庭,已經是比許多必須經歷苦難而認識上帝的人幸運許多,既然如此,就不應該只想要得到別人的服事,卻是要在信仰的事上作師傅,即傳承前人對上帝的信仰、向身邊的人傳揚基督的福音」。當然,論及「向身邊的人傳福音」,並不是一定要舉辦宣教特會或許多熱鬧的活動,畢竟,對於第一代的基督徒,可能在信仰轉換後對信仰有極大的熱情,但熱情難免會因為時間的關係而降溫,因此,對於第二、三、四~代基督徒,多半比較傾向「細水長流」式的傳福音方式,即,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與身邊的人分享基督的真理。
正如希伯來書作者所提的那些古人,他們也沒有舉辦大型的宣教相關活動,而是因為在生活裡的大事小事都信靠上帝,於是,就成為圍繞在上帝身邊的雲彩,彰顯了上帝的偉大、信實、公義與慈愛,也讓後人可以認識並信靠上帝。而既然古人已經做了美好的示範,則現代基督徒就不應該再以生活中的瑣事為藉口;反而,可以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中以平安的生命為主見證,正如經文所述「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伯來書12:1-2)因此,懇求上帝讓我們堅持跟隨耶穌、在現實的處境中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信靠上帝且順服上帝的旨意、在將來領受主所賜的喜樂且成為後人述說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