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審判 – 驚喜或驚嚇?
約珥書3:12-21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上主審判 – 驚喜或驚惶?」為題,想要省思人們對上主審判的態度?…而要探討這個議題之前,想要先探討《約珥書》裡所提到的「萬民都當興起,上到約沙法谷;」(約珥書3:12a)。論及「約沙法」,乃是依照讀音翻譯,但,其本意是「雅威審判יְהוֹשָׁפָט(Ye-H-W-Sha-Fa-T)」,因此,「約沙法谷」是指「上主要施行審判的地方」(「沙法(Sha-Fa-T)」是審判的意思,若是該字根的前面加上「從(Mi)」則是代表經過審判後的「稱義」)。
或許,上主審判的重要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不少人想要知道「審判的地方在何處?」於是,有人提出「約沙法谷可能是指汲淪溪谷」;然而,更多數的聖經讀者卻是認為,與其討論那個地點在地圖上的位置,不如用更多心思探索「上主審判」的這件事。畢竟,將地點與該事件相較之下,似乎,無論上主要審判的地點在何處都無妨,因為,根據《約珥書》的記載,要前往約沙法谷接受審判的人是「萬民」,也就是遍佈於世界各地的所有人。
不僅如此,因為「萬民都當興起」的動詞עוּר是up, awake, wake, raise、興起、醒來…的意思,於是,對於現代的聖經讀者而言,那所謂的「萬民」可能是包括「已經睡了」的人們,因為,帖撒羅尼迦前書提及「論到睡了的人…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 神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撒羅尼迦前書4:13-18),以此來看,上主的審判不僅是針對當時活著的人,也包括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因此,對於歸屬耶穌的基督徒而言,受審判的事實乃是超越了時空的限定。
如此看來,基督徒不能只看重「眼前」,也要超越時空地面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當然,對於如此的論調,「只有今生」的支持者大概不會感到興趣,畢竟,如果認為人的生命在肉體毀壞後就停止,則無論活著的時候是如何,一旦肉體的功能停止運作,那人的生命就不再具有意義。甚至,既然那人的生命在肉體毀壞後就沒有意義,則在其肉體仍然運作的期間,其實也是沒有意義。而如果某人認為自己的生命毫無意義,或許可以「任意而行」;不過,對於相信「生命有永恆意義」的基督徒而言,卻會想要提醒任意而行的人「如果上主在你還活著的時候施行審判,你會驚喜或驚惶?」
驚喜或驚惶?從上主審判的情景來看…
一般而言,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某件事情會引起驚喜或驚惶的反應,大概是取決於那件事的本身。比方說,如果某人正在家裡看電視,突然,客廳裡出現一隻溫馴可愛的小貓,大概會讓那人有點驚喜,想說是不是家人帶回來的寵物;不過,若是出現在客廳裡的是一隻凶猛老虎,則那人可能會驚慌失措,不知道是要打電話報警?或是要趕緊逃到外面?而無論是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面對凶猛的老虎,那人不可能會有如同看見小貓一般的反應。由此看來,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向人提出「驚喜或驚嚇?」的問題,可能,不少人會先發問「那件事情的狀況是如何?」因此,以下先來看聖經對上主審判的描述。
論及上主審判的景況,若是依據約珥書所記載「到那日,我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之人歸回的時候,我要聚集萬民,帶他們下到約沙法谷,在那裡施行審判…」(約珥書3:1-2a)那應該是關於南偤大國百姓受擄歸國以後的事,也就是說,對於約珥書當年的讀者而言,上主審判是針對受擄前與受擄時期的上帝百姓,並且,若是從經文接續提及「推羅、西頓與非利士」的說法看來,則受審判者除了是信靠上帝的百姓,也包括鄰近的國家,即那些在以色列百姓受難時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鄰舍。而論及以色列百姓的受難,極可能是指大衛王朝分裂以後的受擄前與受擄時期,而對於那些日子中所發生的事情,現代聖經讀者或受擄歸回的偤大百姓都應該很容易回想起先知們的警告與安慰。
簡單來說,對於受擄之前的以色列百姓,上帝曾派多位先知警告「不可崇拜偶像,因為,偶像崇拜會讓人受功利主義的誘惑,導致行出邪惡的事」。上帝厭惡邪惡的事,因為邪惡的結果往往是讓人們彼此攻擊、破壞上帝原本創造的美好。換句話說,創造一切的上帝既然設定萬物應該維持美好的狀態,就會期待受託管理的人類要善盡職責,尤其,身為上帝選民的以色列百姓,應該是要向世人見證和平國度的典範,但卻在進入迦南地以後染上崇拜偶像的惡習,不僅是忘記了在曠野中所學習的功課,甚至,他們在迦南地安居樂業以後,竟然不知足地侵略弱者,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將童子換妓女,賣童女買酒喝」,儼然是讓埃及帝國奴役弱者的行為重現於迦南地。
應許之地上竟然出現令上帝憤怒的邪惡!因此,忌邪的上帝差派先知警告以色列百姓,出於憐憫地期待上帝選民可以及時回頭;不過,多數的以色列百姓卻自以為是地看輕先知們的警告,甚至,如耶利米與米該雅等先知還受到執迷不悟的君王之迫害。當然,誠如許多聖經註解書所言,雖然北國以色列的君王都被評論為不遵循上帝旨意的壞王,但在南偤大國裡仍然曾出現過幾位「行神眼中看為正」的好王,如「亞撒、約沙法、約阿施、鳥西雅、亞瑪謝、約坦、希西家、約西亞」。然而,即便是曾經努力舉行大規模祭典的約西亞,仍然沒有全然聽從上帝的旨意而出兵介入列強之間的戰爭,間接導致國家仍然走向滅國受擄的苦境。
上帝期待選民們及時回頭,但即便是有意改革的約西亞,其所舉行的大規模祭典,仍然無法將那已經深入民心的功利主義去除,甚至,從聖經中對那場大祭典之後的記載看來,或許,不少聖經讀者會想起「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彌迦書6:7a)顯然地,若是以色列百姓沒有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主同行,則無論祭典的規模有多大,已經被污染的內心仍然無法單單信靠上帝,卻是依然受功利主義的控制而不自知。於是,為了讓百姓能夠醒悟,公義的上帝只好允許亞述與巴比倫等列強成為管教以色列百姓的杖,讓不聽上帝的警告的百姓在受擄時期中學習教訓。
當然,在百姓接受管教的期間,慈悲憐憫的上帝仍然差派先知安慰百姓,期待他們在受擄時期可以認真反省、明白上帝的公義正直乃是要百姓在彼此和睦中享受和平的國度。也就是說,上帝以公義正直為百姓生活的標準,其實是期待百姓能夠在彼此和睦的國度中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而若是以此來看,則上主審判的過程雖然是「日月昏暗,星宿無光。」(約珥書3:15),令人感到震撼無比;然而,對於上帝所憐憫的百姓而言,「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猶大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來,滋潤什亭谷。」的結果(約珥書3:18),卻很顯然是令人驚喜歡呼的美好景象!不過,對於如此的美好景象,聖經讀者可能會進一步地問道:「上主審判的結果是美好,但是否就意味著所有人都能驚喜而不驚慌?」
面對美好的結局,誰會驚喜?誰會驚慌?
上文提到,「某件事情會引起驚喜或驚惶的反應,大概是取決於那件事的本身是貓咪或猛虎?」不過,如果上主審判的結果是美好或平安喜樂,則是否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歡喜等待上主的審判?」「為什麼?」對於第一個問題,許多人的心中可能已經有明顯的答案;不過,若是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可能,不同的人在內心會有不同的想法。而對於不同的人內心的不同想法,讓人想起一個虛構的故事,或許可以幫助持有不同想法的人取得一個共同的觀念,也從那同樣的觀念而產生一致的行動。
故事的主角是小明、阿勇與阿美,他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有一次,三人相邀到中美洲的熱帶雨林去旅遊,原本,按照行前計畫,三人會在當地的名勝景點住三天,然後就搭飛機返回台灣。不過,在當地旅遊的第三天中午,他們在一家餐廳遇到一位神秘的老先生,而在那之後,三人開始展開驚心動魄的一場歷險記。而說到那位老先生,其實同樣是來自台灣;只不過,那人在當地已經生活了幾十年,因此,雖然從外貌上看來還是有台灣人的模樣,但他的思想與行為卻已經十足的當地人。
因為那神秘的老人已經融入當地的生活,於是,在餐廳用餐的小明、阿勇與阿美,起先也沒有注意到坐在隔壁桌的那位老先生;不過,當三人興高彩烈地回顧前兩天所拍的照片時,那神秘的老人突然地靠了過去,用三人熟悉的台灣話說:「有一件珍貴的寶物,有沒有興趣?」阿美一聽,直覺地認為是詐騙集團,於是趕緊說:「我們三人是打工換宿的背包客,沒有錢買寶物喔~」那位老先生聽了,笑瞇瞇地說:「既然說是珍貴的寶物,那麼,就算你們有錢,也應該是買不起!」阿美一聽,好奇地問:「那你為什麼要問我們?」那人說:「我也是台灣人,四十多年前來到這裡,偶然間發現一張藏寶圖。苦心研究多年,好不容易解開了藏寶圖中的線索,卻因為年紀大了,沒有體力去取出寶物…」。
阿美一聽,就問那神秘的老人說:「所以你要將寶物送給我們嗎?」老人翻了一下白眼,說:「老人是沒了體力,不是沒了智力…」「如果你們能取得那件寶物,我們就可以一起分享」還沒等阿美回答,小明就開口說:「反正我們也不急著回台灣,不如多待兩天」而在一旁的阿勇也點頭,說:「對啊,就算沒有找到寶物,應該還是很好玩的一次經驗」。不過,神秘的老先生卻是臉色沉重地說:「如果是那麼輕鬆的一件事,我自己老早就去取出寶物了」「我看,你們回去考慮一下好了,因為,按照藏寶圖上的資料來看,路途中充滿驚險…」但聽了老先生的提醒,阿美反而很有興趣,就問:「到底有什麼樣的危險?」
老先生看了一下三人,很慎重地說:「路途中有許多的挑戰,若不照著藏寶圖上的指示,有可能會跌落懸崖或陷入泥沼…總之,有可能會失去性命」。三人聽了,一致決定要踏上這個冒險之旅;不過,在他們三人的內心,卻分別有著不同的想法,其中,小明是「相信」老人的話,阿美則是「半信半疑」,至於阿勇,其實只是為了和同伴一起冒險,根本「不相信」老人的話。當然,三人並沒有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是伸手拿了老人手中的藏寶圖,並且,他們按照老人的指示,先去準備應該攜帶的工具,在隔天一大早,在一一與老人握手以後,就照著藏寶圖的指示,向著寶物的所在地出發。
故事說到此,先暫停一下,一起來思考「相信、半信半疑與不相信,三者有什麼不同?」首先,正如雅各書作者所言的「信心與行為相稱」(雅各書2:22),如果小明內心是「相信」老人的說法,則應該會有相對應的「行動」。另外,對於「半信半疑」的阿美,可能也會有相對應的行動,但多半會在遇到困難或挑戰時輕易放棄、無法堅持、不知所措。至於「不相信」老人的阿勇,不見得就不會有所行動,但他的行動應該是照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可以說是「相信自己」的行動。當然,三人內心即便有不同的想法,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行動方式,但畢竟三人還是一起前往尋寶的路程,因此,以下要繼續看他們的歷程,也藉此進入本文的結論。
結論
回到三人的冒險故事…,在出發後不久,他們就發現:果然,此行並非容易!因為,沿路上,除了不時有毒蛇與奇怪的昆蟲出沒,地上也有許多藤蔓、樹根以及濕滑的石頭,讓人必須相當費力與小心地行走。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一個斷崖邊,而按照藏寶圖上的指示,寶物就在斷崖的下方十公尺的一個洞穴裡。而此時,三人想起老人臨行前交代「遇到斷崖時,要查看藏寶圖的背面」,原來,老人之前已經從藏寶圖中解開密碼,得知如何進入那個洞穴的方法,因此,三人查看藏寶圖背面,發現上面寫著「先在懸崖邊找到一棵大約兩人高的樹,然後,要將那棵樹向著懸崖的方向推倒,之後,站在那被推倒的樹之根部,向著懸崖的方向奔跑十步並用盡全力往前跳!」
看著財寶圖的指示,因為不相信老人的話,阿勇決定找一條藤蔓綁住那棵兩人高的樹,然後,他請兩為朋友幫他確定藤蔓所打的結夠紮實,之後,他拉著藤蔓緩緩爬下懸崖…,沒多久,那棵樹開始向著懸崖的方向傾斜,因為那棵樹的根札入土裡不深,經不起阿勇的重量!於是,隨著那棵樹被拉倒,手裡握著藤蔓的阿勇掉落到比洞穴更低的地方,開始大聲呼救。而那時,原本就半信半疑的阿美,驚慌失措地呆坐在地上,臉上分不清楚是眼淚或冷汗…。不過,因為堅持相信老人的話,小明照著藏寶圖上的指示,站在那已經被拉倒的樹之根部,向著懸崖的方向奔跑十步並用盡全力往前跳,然後,他落在懸崖下方一個突出來的岩石上,又從岩石爬進洞穴,將洞穴下方的阿勇拉了上來,並且進入洞穴取得寶物…。
按照聖經的記載,上主審判會帶來極其美好的結果;然而,相信、半信半疑或不相信的人,可能會有驚喜或驚慌的不同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上主審判」是同一件事,但不同的人們會因為自己的「相信、半信半疑或不相信」而導致對那同一件事產生不同的理解,於是,因為內心不同的理解而產生不同的行動,最後,竟然導致不同的人在面對「上主審判」之後有「賞或罰」的不同結局。看來,以「上主審判」的這件事來說,如果現在就選擇相信,則對於選擇的人來說,結局就會是在驚奇中歡歡喜喜!因此,願上帝幫助,讓我們選擇相信聖經的記載,持續遵循主的真理而行動,期待在上主審判後享受美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