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揀選的出外人
彼得前書1:1-9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受揀選的出外人」為題,如此的說詞乃是出現在《彼得前書》一開始的經文(彼得前書1:1)。而從台語漢字版聖經與希臘文聖經看來,「ἐκλεκτοῖς受揀選的」與「παρεπιδήμοις出外的」是兩個緊連在一起「複數陽性的形容詞」,因此,彼得前書作者極可能是同時以「受揀選的」與「出外的」形容基督徒的身份。也就是說,當某人被上帝揀選而成為基督徒的同時,那人就因為受揀選的身份,於是成為非基督徒眼中的出外人或寄居者。
論及受揀選的身份,多半給人一種「得到恩典」的印象;但是,說到出外人或寄居者,則或許會讓人有辛酸受苦的感覺。以台灣社會為例,因為就業機會與各種資源分配的問題,許多在中南部長大的青年,為了要追求更優渥的條件,可能被迫離鄉背井地到北部討生活,對此,諸如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與林強的「向前行」等流行歌曲,都曾經在歌詞中透露城鄉之間的差距,另外,若再考量早期台灣人移民歐美的景況,則「出外人或寄居者」多半是意味著「被排擠、歧視、取笑、壓迫…」。
出外人受到排擠、歧視、取笑、壓迫…,顯然是令人感到辛酸,而以此來看生活於現代台灣處境的基督徒,或許,也有不少人會因為「受揀選者的出外人身份」而感受到來自周遭環境的負面力量。事實上,撇開地域不同所衍生的差異問題,若是以宗教與政治上的處境來看,生活在現代台灣社會的基督徒,似乎也會如同寄居在不同宗教信仰環境的出外人,畢竟,在台灣的社會裡,有不少人是將基督教視為外來宗教,因此對基督徒投以異樣眼光,甚至是出於本位主義而惡意排擠。
如此的情況,或許讓不少現代基督徒選擇「隱藏」出外人的身份,為得是要避免被非基督徒的同事、同學與親友「孤立」;不過,按照彼得前書作者的說法,受揀選者與出外人都是對基督徒的形容,因此,成為受揀選者得以領受上帝的恩典,也同時意味著要被孤立或排擠而成為「出外人」。當然,若是基督徒不願意成為出外人,則代表要放棄那被揀選的恩典,而既然「受揀選者」與「出外人」乃是不可分割的身份,則也是現代基督徒必須用心探索後的選擇。
受揀選者為何必然成為出外人?從彼得前書的背景來看…
論及受揀選者,也可以說是信靠耶穌的人,而對於信靠耶穌的人,聖靈就會作保惠師,如同耶穌曾對門徒所說:「我還與你們同住的時候,已將這些話對你們說了。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翰福音書14:25-26)於是,保惠師讓基督徒記起耶穌所教導的一切,而記起耶穌所教導的真理,如果又確實地遵循實踐,則信靠耶穌的人就逐漸結出聖靈的果實,也自然地會拒絕尚未信靠耶穌以前所「習以為常」的惡行。
不過,從初代教會的歷史看來,在耶穌復活的多年以後,或許,有某些沒有親身跟隨過耶穌的基督徒,他們對耶穌基督所教導的信仰不清不楚,因此,彼得前書的作者需要提醒他們「受揀選者也同時會被非基督徒視為出外人」。而論及受揀選者被視為出外人的理由,照彼得前書作者的說法,當時,因為基督徒不隨從非基督徒拜偶像者的行為,於是,因為不肯崇拜偶像,就同時拒絕參與偶像崇拜相關的惡行,比方說,沒有參與偶像崇拜就避免了與廟妓行淫的惡,或者,拒絕偶像崇拜就不會在相關的宴樂中行荒誕的事。
當然,對於現代的聖經讀者而言,論及拒絕偶像崇拜,大概也會聯想到《啟示錄》裡所極力反對的「皇帝崇拜」。說到皇帝崇拜,可以說是利用「將皇帝神格化」之名行極權統治之實,而為了達到如此的政治目的,想要討好皇帝的地方官員與職業工會,可能就要在崇拜儀式中附加許多如邪淫、惡慾、醉酒、荒宴、群飲的事,為的是以那些活動誘惑更多人參加。當然,地方官員、職業工會與相關組織之所以要討好皇帝,不僅是為了保有烏紗帽,也同時可以在經濟上獲得利益。
比方說,透過皇帝崇拜的活動取悅統治者,就可能得到帝國加派軍隊予以保護,也因此可以讓陸上與海上的商業活動更安穩活絡,甚至,還有可能因此減免地方上繳帝國的稅金,或者可以在進出口關稅上得到優渥的待遇,因此而加強在商場上的競爭力。不僅如此,因為羅馬帝國視為驕傲的社會階級制度,讓想要在工作上順利的基督徒,必須要加入當地的職業工會,否則就很難在當時的社會裡生存。因此,對於某些想要力爭上游的基督徒而言,就可能必須支持職業工會所積極舉辦的皇帝崇拜活動,於是就難以避免地參與了偶像崇拜。
顯然地,地方官員、職業工會與相關組織對皇帝崇拜的重視,必然帶給基督徒強大的壓力與誘惑,因此,可能是寫於主後64至90年之間的彼得前書,大概開始察覺到皇帝崇拜會危害基督的教會,於是提醒基督徒,說:「因為往日隨從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惡慾、醉酒、荒宴、群飲,並可惡拜偶像的事,時候已經夠了。他們在這些事上,見你們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就以為怪,毀謗你們。」(彼得前書4:3-4)換言之,雖然彼得前書沒有像是啟示錄那樣激烈的言詞,但已經察覺到羅馬社會裡的偶像崇拜會危害基督徒的信仰,於是就警告受揀選者「要有作出外人的覺悟」。
當然,誠如上文已約略提到,為了避免出外人被排擠或逼迫的危險,某些基督徒可能會選擇「隱藏」受揀選的身份。不過,如果說是偤太教徒要隱藏自己是上帝選民的身份,或許,相對來說是容易的,因為,從耶穌以「領受一千的僕人」比喻某些偤太教團體是「將上帝的真理藏在地下」的這件事來看,當年的偤太教組織多半沒有積極地傳揚上帝的真理,於是,消極的作法或許可以讓他們與羅馬帝國的皇帝崇拜河水不犯井水。然而,對於基督徒來說,如果消極地隱藏自己受揀選的身份,就會失去受揀選的身份,畢竟,基督徒人若是違反耶穌的教導,豈有可能還算是信靠耶穌基督的人?
論及耶穌的教導,相信多數基督徒會想起馬太福音書結尾的記載,即,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書28:18-20)顯然地,耶穌要基督徒四處宣揚上帝國福音,不僅是要讓許許多多的人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得到救恩,也要讓歸屬主名的基督徒遵循耶穌基督所教導的真理、為上帝國福音作見證,就算那所謂的「見證」與「殉道(為真理犧牲)」在希臘文是同一個字。
受揀選者必然成為出外人,現代基督徒該如何選擇?
受揀選的身份,大概是令多數人嚮往;但,被孤立排斥的出外人,則會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從彼得前書的記載看來,當人選擇要信靠耶穌基督,就要拒絕希臘羅馬文化裡的多神宗教習俗,因此,相較於那沒有很積極主動向非偤太人傳講真理的偤太教徒,基督徒多半會被當時的執政者與主流文化擁護者排擠或壓迫。從當年的希臘羅馬社會處境來看,多神的偶像崇拜不僅是影響宗教信仰,事實上,羅馬帝國統治階層也利用多神宗教體系做為滿足權力慾望的工具,而如此的景況,也有點類似現代台灣社會裡「政治與宗教」的關係。
無論是當年的皇帝崇拜,或者是現代社會裡政治與宗教之間的關係,現代基督徒或許都會發現:執政者似乎會以宗教作為管理百姓的工具,即,「宗教信仰安定民心」的特點,可能會被世間掌權者作為政治(管理眾人的事)上的用途。而或許,因為耶穌基督的教導中強調了「人權與自由」,因此,宣揚基督真理的基督徒就有可能成為想要用宗教控制人民的羅馬帝國的眼中釘。也就是說,基督徒為了符合受揀選者的身份,極可能會受到羅馬帝國執政者的逼迫,也可能會因為拒絕皇帝崇拜而在希臘羅馬社會裡成為出外人。
希臘羅馬社會裡的主流文化受到多神宗教影響頗大,正如台灣社會裡的大多數人也是以多神崇拜為信仰中心。從希臘羅馬的多神宗教看來,希臘眾神既然各自掌管不同的行業,則加入職業工會的人們對諸神的崇拜就很可能是帶有利益的交換,也就是說,在多神宗教體系裡,很明顯地有「功利主義」思想與行為的存在。而以當年在羅馬帝國裡推廣的皇帝崇拜為例,既然羅馬皇帝將自己塑造為神明,則地方官員與其同夥們在舉辦皇帝崇拜的相關活動時,背後的動機應該是與自己要從中獲得的利益相關。
換句話說,初代基督教會所面對的皇帝崇拜,表面上雖然像是關於宗教慶典的儀式,實際上,那些儀式與相關的活動卻是無關信仰,而是為了經濟上與軍事上的利益。原本,那些無關信仰的活動,基督徒也可以選擇置之不理,或者是選擇隱藏自己受揀選的身份;不過,按照彼得前書的作者所言,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卻要自我提醒:「受揀選的」與「出外的」同時都是對基督徒的形容詞!因此,當我們選擇「不在非基督徒中作出外人」,其實就同時是選擇「放棄」受揀選的身份。
說到此,想起曾看過的一部卡通影片,場景是一座雪山上的森林。在森林裡的一棵大樹旁的洞穴裡,有一隻大熊正在冬眠。此時,卡通的主角偷偷進入洞穴,看見大熊懷裡泡著一個蜂蜜甕,於是,主角就躡手躡腳地偷走那蜂蜜甕,沒想到,此舉驚動大熊,而醒來的大熊就開始追著主角跑。此時,主角取了兩塊木板綁在腳底,想要作為滑雪板、帶著蜂蜜甕向山下衝…。大熊當然跟不上滑雪的主角,因此,主角得意地轉頭嘲笑大熊,沒想到,轉頭的動作導致身體失去重心、腳上的兩個板子分開,適巧,前面出現一棵大樹!
主角當然是撞上那棵大樹,手中的蜂蜜甕也被後面追來的大熊取回…。雖然,那只是一個卡通的片段;不過,從主角在撞上大樹前的動作看來,其實也是發人深省。因為,當主角雙腳所踏的兩個板子向著不同方向分開時,對於迎面而來的大樹,主角顯然是沒有能力再去選擇向左或向右避開,只能呈現大字形地撞向大樹。如此的景況,正如想要在「受揀選的恩典」與「為真理見證而成為出外人」之間腳踏兩條船的基督徒,很可能,劈腿的結果會是無法避免地撞上大樹。
結語
受揀選者若是要宣揚上帝國福音,也就同時會成為非基督徒眼中的出外人。對此,耶穌其實早就提醒過跟隨者,說:「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書5:11-16)
因為受揀選而讓基督徒成為出外人,卻不能因此隱藏受揀選者的光;反而,基督徒所點的燈要光照在眾人面前,以此歸榮耀給我們在天上的父。看來,受揀選的基督徒無法避免會成為出外人,但那是否意味著基督徒必然是注定辛酸?或許不然,畢竟,無論是從耶穌對跟隨者的教導或是從彼得前書作者的提醒來看,在對受揀選者的用詞上都是「複數」(整卷彼得前書裡對讀者的代名詞都是「你們」)。如此的用語,對於聖經讀者而言,顯然是提醒我們「雖然是出外人,但不用獨善其身,而是要與同信兄姐彼此陪伴」。
在以「功利主義」為主流價值觀的社會裡,無論是當年生活在羅馬帝國境內的基督徒,或者是生活在現代台灣處境的受揀選者,其實是難以避免地要忍受出外人的辛酸。不過,從聖經的記載看來,耶穌早就在字裡行間提醒跟隨者「要結伴同行天路」,因此,我們雖然是出外人,但卻可以加入「上帝國同鄉會」。並且,更積極地來說,基督徒雖然會受到排斥,不過,如果我們不將受揀選的身份隱藏起來,而是按照耶穌的教導「以真理的光照周圍的眾人」,則拜偶像的異鄉將會逐漸地變成上帝應許之美地!
無疑地,基督徒受揀選的身份,確實會讓我們成為出外人;然而,為了受揀選者將要從上帝得到的獎賞(彼得前書1:7),我們仍然要堅持彰顯上帝的真理,並且也將真理分享給周遭的人,讓被功利主義綑綁的異鄉得到自由解放。基督徒因為真理而得自由,卻可能因此阻礙了某些既得利益者,於是遭受到排斥或攻擊;不過,基督徒雖然是受揀選的出外人,卻不用孤單面對逼迫與誘惑,因為,我們在主裡同信的兄姐並不是獨自面對挑戰,而是可以成為基督的教會,讓主的身體同心協力以上帝國的福音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