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道
約翰一書1:1-5;創世記1:1-5
李子和牧師
引言
不久前,前往金山基督教平安園主禮家族省墓禮拜,在路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原本車子是開在一條正確的路上,卻因為對衛星導航指示的錯誤解讀而提早轉了彎(「前方路口左轉」解讀為「立刻急轉向左」),於是提早左彎上山。後來發現,那提早左轉彎的動作,造成「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結果,因為,雖然在大馬路上的兩個左彎之處只差一點點的距離;然而,上山以後,一條是通往法鼓山園區,另一條則是到基督教平安園。當然,此次事件中有及時發現錯誤,也趕緊做「回頭」的決定與動作,因此,後來還是順利地舉行了追思禮拜。不過,事後反省,在行走信仰的天路歷程中,是不是也有可能因為稍微的偏差而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若是如此,約翰一書的作者所論述那些關於「生命之道」的提醒,其實是值得現代基督徒思考。
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
轉錯彎,可能就會走錯路!而以基督徒的信仰旅程來說,轉錯彎,或許就如初代教會時期受異端迷惑時的景況。按照註解書所提供的資料,在大約主後九十年以後,基督教會裡出現受諾斯底主義影響的偏差觀點,導致某些基督徒接受「靈肉二分」「幻影說」「神秘知識(通關密語)」等想法與作法,於是讓約翰一書的作者感受到「教會被分裂」的壓力。而為了避免異端思想破壞教會的和睦關係,作者與其所屬的團體就必須將偏離生命之道的基督徒們引導回正途,讓那些受到迷惑的基督徒們傳承「起初的生命之道」。
當然,從當時的教會處境合理猜測,既然異端思想已經造成教會內部的壓力,就代表應該有不在少數的基督徒已經接受異端的觀念,也可能已經依照那樣的觀念走在偏差的信仰之路。而若是已經有不少基督徒對信仰有所誤解或曲解,則約翰一書的作者大概就不容易單單只靠言語或論述作為導正的媒介。畢竟,論及信仰上的議題,通常都是有相當「主觀」的成分,而當某人或某團體企圖讓另一個團體接受自己的主觀,則往往需要先取得對方相當的信任,或者說,要讓另一群已經走偏的人承認自己的錯誤之前,需要有相當良好的「關係」做基礎。
或許是基於上述的理由,約翰一書作者先是要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即,以「自己與耶穌直接的關係」作為取信於讀者的證據,因此,在約翰一書的開始提到「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翰一書1:1)從這樣的說法看來,約翰一書的作者應該是要提醒讀者,自己乃是親身跟隨過耶穌的人,因此,自己的教導是來自耶穌的第一手資料。意即,作者要藉此提醒那些沒有親身跟隨耶穌的基督徒,在此書信裡所要分享的乃是耶穌親自教導的「那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
顯然地,約翰一書的作者與其所屬的團體應該是親身跟隨過耶穌的一群基督徒,而依照該書卷寫作的時代來推測,他們實際聽見耶穌講道、看見耶穌行神蹟奇事、親身與耶穌生活…應該是年紀還很小的時候。而若是從「此書信在後來持續流傳於基督教會」的事實來看,現代聖經讀者可以合理推測「作者親身跟隨耶穌的身份並沒有受到多數基督徒的質疑」。不過,作者或許也意識到:雖然親身跟隨主的身份受到肯定,但並不會永遠保持下去,畢竟,以時間上的數字來看,即便當年跟隨耶穌的是十多歲的青少年,在約翰一書寫作的主後90年左右,作者至少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翁,因此,眼見基督教會裡出現不同於耶穌原本的教導,並且已經導致教會內的紛爭,大概就讓作者與其所屬的團體必須要寫信(著書)提醒那些偏離生命之道的基督徒。
論及偏離生命之道,上文提到的「幻影說」「靈肉二分」「神秘知識」應該算是帶給基督徒團體相當嚴重的傷害。因為,那來自希臘文化的觀點認為「耶穌只是幻影」,於是,讓接受偏差觀念的基督徒誤以為「只要重視靈命」,導致那些人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與血肉之軀相關的事漠不關心。並且,因為誤以為生命之道只是在於「虛擬(virtual)」「形而上(meta)」的層面,於是,某些基督徒就對身邊的基督徒視而不見,只看重個人對上帝的敬拜,卻沒有與同信仰的基督徒彼此相愛,甚至,因為過於強調個人的靈修,還衍生出「禁慾主義」或「縱慾主義」的極端行為。
或許是因為那些誤以為基督教信仰是虛無飄渺、不用實踐於生活、無關肉體的觀念與行為,於是,約翰一書的作者在提及「生命之道」時強調「起初」。而說到「起初」,大概會讓聖經讀者想到舊約聖經一開始的記載,即,創世記作者造描述上帝開始創造時的行動是「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1:2)顯然地,如此的描述已經提醒讀者「上帝的靈並不是脫離現實,而是親自參與在創造之中,因此,所謂的屬靈生命,並不是與現實生活切割」。而既然上帝的靈是親自參與在對物質的創造,則幻影說或靈肉二分的觀點都是不符合創造主的真理。畢竟,上帝的靈不僅是創造了萬物,也創造的光明,又將光與暗分開,因此,信靠上帝的人要行在上帝的光之中,讓生命不斷地經歷更新變化。
如何行在上帝的光之中?如何讓生命不斷地更新變化?
從創世記的記載看來,上帝創造的行動並不是在第六日結束,而是在第七日安息以後,又在下一個第一日開始新的創造。也就是說,上帝的創造乃是周而復始且生生不息,因此,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乃是充滿不斷創新的力量!然而,基督徒若是受到偏差的教導或指示,就可能如同是轉錯了彎、偏離了耶穌基督的真理,因此,約翰一書的作者需要傳承自己從耶穌所親身經驗的信仰,於是就在此書信裡提出一個關鍵用字 – κοινωνία,以此作為行在光明中的方法,也以此作為讓基督徒的生命不斷更新變化的良方。
論及κοινωνία(和合本翻譯為「相交」,台語漢字版聖經翻譯為「交陪」),其實也可以被解釋為「fellowship、communion、團契、交往、交流、親密關係…」,而對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而言,可能會特別注意到「團契」,因為,在本宗的教會裡,這不是一個讓人陌生的用詞。當然,所謂的「團契」,並不是專指本宗教會裡的「組織」,而是「團聚、契合」的實際行動,也就是台語漢字版聖經中所謂的「交陪」的行動。不過,雖然「團契」不是只用來稱呼「組織」的用語;但是以功能來說,本宗教會裡的松年團契、婦女團契、夫婦團契、青少年團契等「組織」,卻都是依照該字原本的意思所設置。
當然,既然基督徒團契是由「人」所組成,則就不可能是與「人的喜好」無關。事實上,無論是教會內或非基督徒的組織,通常,當某人要加入之前,都會想要先瞭解該組織成立的用意與其所涉及的相關活動。比方說,不少人在求學時期可能會參加社團,而在選擇要參加的社團之前,通常是先對社團裡的活動有興趣,當然,也有可能是被社團裡的帥哥學長或漂亮學姐所吸引。而無論是因為社團的活動或成員,當某人選擇加入社團之前,多半已經存在至少一個「讓人被吸引的條件」。而極可能地,那人加入該社團或組織以後,無論原本被吸引的條件是什麼或是誰,如果要繼續留在那樣的組織裡面,就需要遵守該團體內共同約定之成立目的。
論及團體內眾人所約定之目的,順帶論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團契宗旨。其實,無論是松年、婦女、夫婦、青少年…等各個團契,在其團契條例裡的總則第二條都有清楚提及「以聯絡教會(松年/婦女/夫婦/青少年),宣揚基督,增進團契生活,培養個人靈性,事奉教會而服務社會為宗旨」。而如果借鏡前文所提之約翰一書寫作時期的處境,或許,為了避免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偏向虛無飄渺或靈肉二分的幻影,上述的團契成立宗旨也可以被現代基督徒作為省思之用,即,以團契組織的宗旨來自我檢視「是否在主裡相交?是否在主裡交陪?是否在主裡團契?是否因此而行在光明中?」
基督徒要行在光明中,需要彼此相交且與主相交。論及相交,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而一般來說,「聯絡」會讓人與人的感情加深,也就是在關係上更親密。說到關係,大多數人可能都聽過「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而事實上,相較於非基督徒,基督徒對關係的建立更為重視,因為耶穌吩咐:「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書13:34-35)依照耶穌的教導,身為跟隨基督的門徒,應該要學習效法基督犧牲自我的慈愛,而當基督徒學習耶穌的犧牲自我,就因為有彼此相愛的心而與其他的基督徒建立和睦的關係。
基督徒之間建立彼此和睦的關係,可以說是宣揚了耶穌所吩咐的命令,而那不就是團契「宣揚基督」的行動?以此來看,宣揚基督的實際行動,除了是以言語論述或見證耶穌的上帝國福音,也同時包括基督徒「彼此之間的交陪或聯絡」。當然,這樣的說法,相信也讓多數聖經讀者想起耶穌所提醒之「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書22:37-40)顯然地,從律法與先知的總綱來看,兩條誡命雖然有先後順序,卻應該是緊緊相連,意即,基督徒要先遵守第一條誡命,而如此的結果終究會導致對第二條誡命的實踐,因此,「愛人如己」可以作為「是否愛主?是否與主相交?」的檢驗。
結語
基督徒彼此相愛的關係,應該是從愛主或與主相交的關係而來。而當基督徒與主的關係良好,個人的靈性也就得到上帝話語的培養。上帝的話語乃是生命之道,因此,當基督徒在個人的生命中遵循上帝的話語,就自然地會與其他的基督徒一起事奉上帝的教會,而如果以此來看上文所提的團契成立宗旨,則可以發現,當基督徒與基督徒同心合意地事奉以後,將會進一步地以服務社會為目標。對此,可能也讓聖經讀者想起上帝對亞伯蘭所吩咐的任務 -「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3b)。看來,團契成立的宗旨終究是要實踐上帝對信心之父所交代的任務,因此,對於基督徒而言,團契的生活是以教會的事奉為目標,至於教會的事奉則是要讓周遭的萬族(不同族群)得福。
當年,教會受到異端的攪擾,導致某些基督徒誤以為信仰是可以個人自掃門前雪,殊不知,基督徒的信仰從來都是團體的。事實上,回顧以色列十二支派在西乃山下與上帝的立約,那已然是一群散沙對同一位獨一真神的信仰。基督徒一直都是以團契的模式存在,即便是偏屬小群的團體或教會,也不曾是獨自一人離群索居的修道。或許,現代基督徒也可能受到當代「虛擬或形而上」的處境所影響,於是,在不經意中也讓信仰誤入一種「個人式」的迷失。對此,按照約翰一書作者的提醒,現代基督徒要懇求上帝幫助,讓我們因著同一信仰而彼此聯絡相交,也在團契生活中與主相交而行在光明中、同心合意事奉教會而使萬民因我們得福、一起傳承且享受主耶穌所賞賜的生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