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等待喜樂
以賽亞書8:21-9:7;撒迦利亞書9:9-10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喜樂等待喜樂」為題,可說是「喜樂等待」與「等待喜樂」的意思。無論是喜樂等待或等待喜樂,所謂的「等待」都是針對以賽亞書所預言「彌賽亞的拯救」。而說到彌賽亞的拯救,從第一以賽亞書(1-39章)的寫作背景看來,當時的南猶大國是正夾在亞述與埃及帝國的爭鬥之中,那樣的處境,就像是在猛獸與猛獸之間被爭奪的一塊肥肉。而如此的景況,放眼現代的世界,似乎還正發生於許多面臨戰爭或獨裁統治的國家裡。
或許,對於受俄羅斯軍事攻擊的烏克蘭民眾而言,先知以賽亞所論述的「仰觀上天,俯察下地,不料,盡是艱難、黑暗,和幽暗的痛苦。」(以賽亞書8:22a)是他們正面對的艱難處境,也或許,該經文前一句所提之「飢餓的時候,心中焦躁,咒罵自己的君王和自己的 神。」(以賽亞書8:21b)正是那些向中國獨裁政權抗議者的心聲。事實上,長期被迫失去基本的生活自由,顯然讓人無法繼續忍受,於是,焦躁中會迫切期待看見拯救的大光出現!
在台灣,目前沒有獨裁限制自由的行動,也沒有砲彈擊毀我們居住的房舍,或許,在如此的生活環境中,多數人並不容易體會在黑暗中等待的苦楚。然而,縮小範圍來看,不少的家庭或個人,或許也正面對生活中的黑暗,即如先知以賽亞所描述,有些人正是「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與「住在死蔭之地的人」(賽9:2)。對於正面對苦楚的人,必然會期待「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因為,在上述兩句經文之間(被啟應文31篇省略)記載了「受苦者所等待的喜樂」 -「你使這國民繁多,加增他們的喜樂;他們在你面前歡喜…因為他們所負的重軛和肩頭上的杖,並欺壓他們人的棍,你都已經折斷…」(賽9:3-5)。
受苦者所等待的喜樂?
受苦者所等待的喜樂是什麼?或許,從現實生活看來,人們所等待的結果不一定總是帶來喜樂,反而是失望或痛苦,因此,當年以賽亞書的讀者或聽眾怎麼能確定所等待的是喜樂?…對這樣的問題,以一個改編自聖經的故事來思考。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一個四季如春、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村莊,在那個村裡住著一群善良單純的人們。因為村莊的位置偏僻、鮮少人知道,因此,村民們從來不與外界聯絡、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然而,有一天,突然來了一群士兵,強行將村民趕出家園並霸佔村莊裡的一切。
原來,那些士兵是先前被敵軍打敗才逃到那裡,而因為士兵們帶刀帶槍,村民們不得已,就在村長的帶領下到山上求生。在山裡走了幾天以後,突然間,下了一場大雨,村民們趕緊找地方躲雨,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相當大的洞穴,於是,村民們紛紛進入洞穴裡,並且發現洞穴裡有一個水潭。有了水源,村民一致認為可以在洞穴裡安居,於是,便開始動手修整洞穴內外的環境。幾個月以後,因為村民的巧手與勤奮,洞穴外儼然成為世外桃源,有流水、有花草、有果樹…。村民們很是喜樂,就開心地唱歌跳舞;沒想到,歡樂的聲音引起那些士兵的注意,結果,士兵們派的探子回報以後,大隊人馬就前來洞穴,將洞穴改為監牢、將村民關了進去、再次掠奪村民辛苦在洞穴外開墾的田地與果園。
那之後,士兵們為了長期得到食物的供給,就將被關在洞穴裡的村民當做奴隸,白天讓他們分批出來耕作,晚上則又關進那個監牢。如此的遭遇,讓村民們不只是生活在沒有光照的陰暗之地,內心也因為苦楚而感到黑暗。而時間一久,村民無奈地適應了山洞裡的昏暗,也接受了被士兵們欺壓的事實,並且,因為先前歡樂歌唱跳舞導致他們被關在洞穴裡,於是讓村民們對未來失去希望、變成一群沉默不語的行屍走肉。不過,村民中也有不甘心就此妥協的一群人,他們想要回到村莊過自由且有尊嚴的生活,因此,那些人與村長商量,計畫要趁著看守的士兵不注意之際,讓幾位年輕力壯的村民跑出去洞穴外面,之後再找機會來營救大家。
於是,包括村長兒子的幾位年輕人決定要執行這個計畫,便開始觀察在洞口輪流看守的士兵,不久之後,他們發現,輪流看守洞穴的士兵總是會在凌晨時打瞌睡。於是,準備要到洞穴外的幾個年輕人就決定,要趁天色還沒亮之前逃跑。當然,村長也提醒大家,村民中有不少人是不願意冒險的,因此,年輕人們要暗自行動,不要告知所有的村民,免得貪生怕死之輩向士兵們通風報信。而很快地,到了預定要逃跑的時刻,村長兒子與幾位年輕人抓準時機,趁著士兵昏昏欲睡時將他們綑綁,然後成功地離開山洞。當然,士兵們是輪班看守的,因此,下一批看守的士兵前來換班時,發現異樣就隨即展開抓補。
士兵們畢竟是受過專業的訓練,不多久,幾位逃離洞穴的村民被找到,經過一番毒打以後,又被關回去洞穴裡面。所幸,村長看著回到洞穴裡的幾位勇士,欣然發現自己的兒子沒有在其中!原來,幾位年輕人也料到士兵們有辦法抓住他們,因此,當大家往山下逃跑時,村長的兒子反而是獨自向著更高的山上前去,並且,他爬上了一棵大樹上、躲了一整天,直到第二天晚上才又下來。那天之後,村民又一如往昔地安分在洞穴裡生活;不過,士兵們發現,洞穴裡似乎隱隱約約傳來歌唱的聲音,仔細地聽,似乎是「他必回來」。
原來,村長的兒子離開洞穴,並沒有忘記洞穴裡的村民,因此,他常常在洞穴外學鳥叫,讓受困於洞穴裡的村民知道他還在為拯救村民的事努力,因此,村民們雖然還沒有脫離被壓迫的處境,但是,他們知道,總有一天,村長的兒子會帶大家回到村莊,讓大家回到那自由快樂的生活,而因為他們知道那樣的生活本是充滿喜樂,因此,被關在洞穴裡的村民是在喜樂中等待那再次喜樂的結果!換句話說,村民們知道村長兒子正在努力要拯救他們,於是,那「知道」就讓村民有「盼望」,即,村民們知道被拯救以後是重新回到先前的美好,因此,他們不再死氣沉沉地過生活,卻是在喜樂中等待喜樂!
在喜樂中等待喜樂?
從耶穌基督的救恩來看,拯救的結果是讓悖離上帝的罪人與上帝和好,即讓蒙恩得救的人恢復原本上帝創造的美好生命,因此,對於聖經讀者而言,應該能夠明白「在喜樂中等待的喜樂,確實是讓人喜樂的結果」。當然,上文所述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因此,或許有人還在想:到底,村長的兒子後來要如何將洞穴裡的村民救出?…的確,洞穴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因為,從「人有限」的角度來看,村長的兒子要如何讓那些被眾多士兵看守的村民脫離苦境?對編故事者是一大難題。不過,基督徒都知道「耶穌基督的救恩已經成了」,因此,從基督徒的角度,或許可以藉著洞穴故事做進一步的探討。
顯然地,依據耶穌的經驗,將來那些在洞穴裡的人,不見得都會接納村長兒子的營救…。而以此來看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上帝拯救計畫,或許,在受擄時期的以色列百姓中並沒有很多人記得此事,於是,在受擄歸回時期,先知撒迦利亞還必須再次提醒眾人:彌賽亞來到之時,將「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書9:9b),以此讓眾人記起先知以賽亞所預告的那為受苦者所生的嬰孩,即那要被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的救主(賽9:6-7)。也就是說,撒迦利亞更詳細地說明以賽亞的預言,讓上帝的百姓明白「當彌賽亞來到之時,雖然是以謙卑的模樣,卻是要除去世人引以為傲的戰車與戰馬,改以公平公義治理萬國直到永遠」。
可想而知地,對於曾經失去和平的偤大國餘民而言,撒迦利亞的信息能讓相信的人在喜樂中等待喜樂;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想,如果當時的人們都已經是在喜樂中等待,則撒迦利亞或許也不需要再對以色列百姓提起彌賽亞的預言。換句話說,撒迦利亞在受擄歸回時期向百姓提出彌賽亞「騎驢進城」的預言,極可能是因為當時有不少人已經忘記或不相信上帝的拯救計畫,於是,上帝透過先知再次重申將來的拯救,要讓上帝的百姓繼續在喜樂中等待彌賽亞的到來。而論及上帝要先知向百姓重申彌賽亞預言的理由,或許,不少現代聖經讀者會想到以斯拉記所記載的一段關於重建聖殿的事件。
按照以斯拉記的記載,當年(主前536年),所羅巴伯帶領五萬名以色列百姓回歸耶路撒冷,其實,他們在回歸後的第二年就已經為聖殿立下根基,並且,立下根基以後,有人歡呼、有人哭泣,相當地令人感動。不過,在不久之後(主前535年),因為撒馬利亞人的阻擾而導致聖殿重建的工作被迫暫停,而在那之後,回歸耶路撒冷的偤大國餘民就轉而建造自己的居所、開墾自己的田園,卻將重建聖殿的事忘得一乾二淨,於是讓聖殿重建的事一拖就是15年,直到哈該與撒迦利亞提醒眾人,才在主前520年六月重啟建造聖殿的工作,並在主前516年12月完成聖殿重建,且在隔年1月14日舉行逾越節祭典(以斯拉記1-6章)。
從這一段重建聖殿的過程看來,或許,跟隨所羅巴伯從受擄之地歸回耶路撒冷的百姓,他們之所以會在重建聖殿時期出現怠惰的情況,乃是因為撒馬利亞人如程咬金意外出來阻擾,於是,讓原本在聖殿立根基時感動落淚的眾人,彷彿是熱情被澆了冷水,於是在信仰生活上不冷不熱,只專注於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說到「不冷不熱」,現代聖經讀者多半會想到老底嘉教會,因為,他們「沒有發揮教會的功能」,於是被比喻為流經當地渠道的水,既不能如希拉波利斯的熱泉發揮療癒功能,又無法如歌羅西冷泉讓人解除疲勞,於是被警告:「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示錄3:16)
當年跟隨所羅巴伯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百姓,因為遇到挫折而對信仰不冷不熱,於是,上帝透過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提出警告,讓他們重新專注於建造聖殿的事工。不僅如此,撒迦利亞也提醒百姓「彌賽亞來臨時的景況」,要讓百姓重新在喜樂中等待和平君王的降臨。論及和平君王的降臨,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在耶穌的身上應驗,因此,信靠並跟隨耶穌的基督徒都應該是在喜樂中等待基督再臨,而這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待降節之意義。不過,試問,現代基督徒真得都有在喜樂中等待耶穌再臨嗎?或者,我們有時候會像是撒迦利亞作先知時的那些歸回耶路撒冷的百姓,在不經意中忽略了應該在我們內心第一重要的上帝!
結語
受擄歸回耶路撒冷的百姓在聖殿重建的事上怠惰15年以後,從哈該書的記載看來(該1:12),當眾人重啟聖殿建造的工作時是在大利烏王二年六月二十四日(主前520年),而那延續以賽亞預言的撒迦利亞,其受上帝呼召的時間點是大利烏二年八月(亞1:1),因此,聖經讀者可以合理猜測,撒迦利亞對聖殿重建的觀點或許與那從耶西的樹頭所生的枝條相關連(賽11:1)。也就是說,撒迦利亞可能認為,彌賽亞要回到耶路撒冷作王,而城裡的聖殿乃是和平君王施行審判與拯救之處,因此,聖殿提醒百姓要悔改並在喜樂中等待上帝救恩的計畫實現。
希伯來語的彌賽亞與希臘文的基督同義,因此,對現代基督徒而言,喜樂等待彌賽亞所帶來的喜樂,就是喜樂等待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救恩。當年,受擄回歸耶路撒冷的偤大國餘民,因為遭遇到旁人的阻礙,導致他們忘記「上帝是第一重要」,卻是讓生活中的雜務與重擔成為取代上帝的偶像。後來,透過哈該與撒迦利亞的提醒,上帝的百姓雖然仍繼續面對生活中的許多阻礙,但在苦難中卻能喜樂地等待那彌賽亞謙卑騎驢而來,因為,信靠上帝的百姓明白,彌賽亞將要除去使人受苦的戰車戰馬,讓他們回到上帝原本賞賜的美好之中。
生活在台灣的現代基督徒,雖然不像是當年受擄的偤大國餘民要面對失去自由的痛苦;不過,每個人或每個家庭或許也都有自己要承受的難題與苦楚。生活中的難題與苦楚,可能讓人忘記上帝的恩典而失去盼望;然而,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卻在受苦中仍然可以喜樂等待喜樂,因為,從聖經的記載看來,上帝的百姓果真在後來眼見先知預言的實現,並且,耶穌基督騎驢進城、為世人的罪付出替贖的代價、又在復活後將充滿盼望的平安賞賜給凡信靠他的人,於是,我們可以相信「以馬內利」並懇求上帝:讓在台灣各角落受苦的個人與家庭,以及正被戰爭與獨裁壓迫的國家與群體,都可以因為「主必來臨」而在喜樂中等待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