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到這山?
馬太福音28:16-20
史耿忠牧師
●大使命?
今日是聖神降靈節之後的第一主日,經課要看的是馬太福音28:16-20,尤其18節開始是常常聽到的,這段是我們基督徒的大使命,而我們先從四本福音書來看類似的經文的記載。
馬可福音16:15-18節的記載,耶穌跟學生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在路加福音24:45-48的記載: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
而約翰的記載20:22-23,耶穌對學生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每本福音書因為寫信的對象,會有不同的重點,就如在外地讀書的孩子,放假要回家,會先寫訊息給父母。寫給媽媽的是「媽媽,我這禮拜要回去,我想要吃啥。」而傳給爸爸會是「爸爸,我要回去,阿我還需要多少錢需要繳買書的錢…」同樣回家訊息,但寫給父母會有不同內容、焦點,所以同樣都是記載耶穌的福音書,我們知每本也會有不同款的焦點。
就從剛剛其他福音書看到,約翰福音強調聖神。路加福音有寫到奉耶穌的名傳悔改來得著赦罪的道理,而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也是接著使徒行傳繼續記載這些學生故事的橋段。馬可福音就與今所讀馬太福音的記載較相似,向普天下傳福音,信來領受洗禮。
但為什麼是馬太福音的記載,會稱為大使命?馬太記載,耶穌復活之後,上帝已經將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耶穌,然後給學生們特別的任務,就是叫學生使萬民作學生,給他們施洗,讓他們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神的名,教導他們遵守耶穌所給學生教導的一切命令。這可以說是我們現在成為基督信徒的要件:洗禮,聽道理,傳福音。而現今很多會將大使命的焦點就放在要將福音傳給萬民,也因為翻譯關係,翻成萬民,有「萬」這字,有的會說聖經哪有不要求數字的…而從原文來看,萬民是講每個支派、所有的民族或是國家,雖然早期神學對這詞也有諸多討論,因為馬太用這字通常指外族人,所以是指講非猶太人,然後也有討論是說有包括猶太人,但不包括猶太宗教的領袖,因為是當時猶太宗教領袖將耶穌交給本丟彼拉多,用羅馬政治犯來將耶穌處死釘在十字架上。不論如何「萬民」的現代意義,是救恩臨到每個人、所有的人,更加重要的是,馬太在第1章第1節記載的是耶穌的家譜從亞伯拉罕的後裔開始,從普世角度、主題而言,就是「地上萬族要因亞伯拉罕得著福氣。」(創世紀12:3)
●大使命的焦點是?
假如大使命重點是在去傳福音的話,其實從剛剛所讀四本福音書來看,馬可、路加福音其實比馬太福音更適合,甚至使徒行傳第1章第8節說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這句也更直接是叫人要去傳福音的金句。所以我們回到馬太福音的「大使命」這句,從原文來看,這句有四個動詞,「去」「作學生」「施洗」「教導」。這句「去」是第一個動詞,又因為我們語言的關係,就容易誤解「去」,是這句在強調的或是耶穌所命令的,然後大使命重點因此變成放在要「去」傳福音,接著才是作學生、施洗、教導。
但這句成為祈使句,就是有命令口氣,是這字μαθητεύω「作學生」的動詞,這詞在這句時態用μαθητεύσατε,因此是這字才使這句變做祈使句,有命令口氣,然後才是另外三個動詞「去」「施洗」「教導」,且這三字是成為分詞。所以我們瞭解大使命原文結構,是哪個動詞使這句成為祈使句、命令口氣,就是「作學生」這字,然後再加上三個從屬分詞「去」「施洗」「教導」,其實更可以瞭解耶穌所命令的大使命的意義,是確定得著救恩的人是耶穌的學生。換而言之,成為耶穌的學生的命令,是從作學生的呼召開始,到成為學生、門徒的過程,就如耶穌用時間去教導願意跟隨祂的人一樣,陪伴被呼召的人,教導他們,陪伴他們成長,然後差遣他們來行同樣的事,來成為真正跟隨耶穌的學生、門徒。
動詞「作學生」這字原文去查,是來從μαθητής這字來的,這字是名詞,是學生、學徒、追隨者的意思。而這名詞是從μανθάνω動詞這字來的,就是發現、學習,經歷甚至得知或體認,所以人要成為基督的學生、門徒,第一就是要承認這位是你的老師,願意聽他的教導,而作學生也要擔起學生的責任,就是要學習,然後要來實踐老師所教導的,讓其他人知道原來這位老師的理念是什麼,甚至讓別人也願意成為這位老師的學生,而這樣的理解「去」「施洗」「教導」才是成為的基督信徒要件的真正意義。
假如把「去」傳福音,當作焦點及命令的話,然後是施洗,作學生、聽道理,這樣有時會讓我們認為有受洗就是學生,接著要聽道理、受訓練,為的是要去傳福音,然後再叫其他人來洗禮,成為基督信徒…但是這樣的狀況,其實很容易陷入功德的宗教理念,就是我有做到這些事情,才代表我有學生的資格。但回到這句原文結構,使命的焦點是「作學生」,就是我願意承認耶穌是我的老師,我願意來到這老師的門下,所以我願意受洗,聽耶穌的教導,來去實踐信仰,繼續學習,繼續傳承老師的理念、發揚光大。可見大使命強調的焦點不一樣時,真得會產生差別甚至影響著我們信仰的生命。
再看今經文講到「然而還有人疑惑。」耶穌從釘死到復活,然後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也叫學生摸祂的手,甚至今經文前面第9節說「耶穌遇見她們,說:『願你們平安!』她們就上前抱住他的腳拜他。」馬太特別記載抱耶穌的腳,意思就是耶穌不是阿飄…是實實在在有身體的人。然而還是有人疑惑!然而這是很真實、很實在的記載,因為當時有人不願意相信,或是願意相信的是假的消息,就是當時信耶穌的屍體是被學生偷走。而且就算在現時代、就算在教會裡,還是有人還在遲疑,但就如當時學生同樣從不相信、驚惶而進入相信的過程,經文沒講是誰疑惑,也沒講在疑惑什麼,但疑惑、猶豫不決有時這是真實的過程,也有可能更是轉變的開始。
●一座又一座的山
耶穌復活在馬太的記載很短,但是也很重要,馬太記載耶穌要學生到指定的加利利這山上,耶穌聚集學生在這,這裡不是宗教權力中心的耶路撒冷,並不是從耶路撒冷做差遣的開始,是在加利利這山上來差遣學生,這也是對應到馬太第4章12節那裡,看見耶穌是從加利利開始傳道、呼召學生,然後耶穌看見這一大群人,就上了山,坐了下來,就開口教導,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登山寶訓」,耶穌將上帝的教導再一次啟示給人,為了就是更新當時宗教及文化變形或扭曲,將當初摩西在西耐山所領受的誡命,再一次教導眾人,使人可以瞭解上帝真正的心意。
當耶穌讓五千人吃飽,眾人散去之後,耶穌獨自一人上山去禱告,到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裏去。跟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太十四22-27)。第十五章記載,耶穌到加利利海邊,上了山,坐下,有一大群人又來找耶穌,並帶來跛腳的、失明的、殘疾的、啞巴的,和許多患其他疾病的人,安置在耶穌腳前,然後耶穌一一治好他們。接著,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爬上了一座高山,在那裡耶穌形象改變,有聲從雲彩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你們要聽從他!」(太17:1-5)。後來,耶穌在橄欖山上,開始講末世的災難及迫害,在那跟學生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太24:3,35)。接著就是我們知道在各各他的地方,耶穌在那座山,釘死在那。最後就是我們今所讀到耶穌聚集祂的學生在加利利的這座山上,跟學生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然後差遣祂的學生,要使人作學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使命。在馬太的記載也是要讓讀者瞭解,耶穌才是君王。且這位君王是陪伴學生,教導學生,引導學生,跟世上的人走在一起,讓他們瞭解上帝的心意,耶穌是實實在在生活在世上,翻山越嶺來宣揚天國的道理。
而馬太翻山越嶺的記載,我們要來看耶穌去的第一座山。第一座山是魔鬼帶耶穌到一座很高的山,然後將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耶穌看,就跟耶穌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賜給你。」(太4:8-9)。我們都知道耶穌沒有聽從這引誘,但那座山所看到萬國的權柄、萬國的榮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墮落,而耶穌對魔鬼說「撒但,走開!聖經說:『要拜主—你的上帝,唯獨敬奉他。』」
●第一座山與最後一座山
今日主題「那山到這山」就是要來思考馬太記載耶穌去的第一座山,到加利利最後的這座山。從馬太第四章所記載耶穌到曠野,受魔鬼試探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叫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吧。」又到聖殿最高處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就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使你的腳不至於在石頭上碰傷。」最後,魔鬼帶耶穌到那座很高的山,直接引誘要耶穌做王,這些的試探,註釋書有的寫是對照約翰一書2章16節,內體的私慾,今生的驕傲,眼目的私慾。有的寫這些是對人的滿足感、安全感、成就感的試探。有的寫這些是挑戰人的貪心、控制、驕傲。然而我們看石頭變餅,從聖殿上跳下沒事,以及最後直接叫耶穌拜魔鬼,就有萬國權柄及榮華,這三個試探,對照今日所看這座山的話,可以說是魔鬼引誘耶穌直接做作君王!有石頭就有食物,人民就不會飢餓…聖殿最高處不受傷的降落,眾人看見就必馬上跟隨耶穌,不用再講道,找學生、帶學生…然後掌握萬國及榮華,就不需要受苦,來走釘十字架的路…魔鬼的試探是要耶穌走一條輕鬆,不用付出代價的捷徑、偏路,來完成世上使命!
而耶穌從那座山下來後,找學生、帶學生,從加利利一步一步走到耶路撒冷,是一個地方又到下個地方,就是前文所提,馬太記載耶穌是一座山又一座山的所行、所做、所講,在這路上醫病、趕鬼,幫助人、講道,傳講天國的道理,在這路上耶穌多少還是會遇到如魔鬼的試探,但耶穌是實實在在活出信仰的生命,實實在在走出所要承擔的使命,來成為我們的彌賽亞,人類的救主。
直到這座山上以色列人的上帝,萬國的上帝,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主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所以「那山到這山」主耶穌沒走一條輕鬆、簡單的捷徑、偏路。祂用祂的生命將這信仰活出來,祂是作慈愛的上帝的兒子,承接了上帝使命,以及完成拯救世人的任務。耶穌是透過自己本身一步一步所做、所行,活出這信仰的價值。在這山上,聚集這些的學生並不是交付他們武功秘笈,或是得著特殊能力,在這座山耶穌要確定的是作耶穌的學生,因為有老師的教導,願意承接使命,然後受差遣他們,使每一人可以明白、實踐、宣揚的教導。
●結語
大使命,傳揚耶穌是基督,是生命的救主,從以前到現在,唯一不變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來為耶穌作見證,這也是耶穌差遣學生的使命,使人以及自己成為耶穌的學生、門徒。救恩已經臨到世上,臨到萬民、每一人,並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麼特別的資格,是因著上帝的恩典,上帝愛世上眾人,所以救恩是讓願意信靠上帝的人,是願意將耶穌成為老師,聖神就在願意信耶穌是基督的人們,願意來追求信仰的道理,使我們透過聖神來想起耶穌所講所做的教導,更認識這教導,願意來行耶穌彼此相愛的命令。所以最後一句,更近代的翻譯,現中、現台,2010出的和合本修訂本,有將原文強調語氣一字翻譯出來,前一句同樣的說到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而強調是接著的最後一句「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這是耶穌的應予,耶穌在馬太記載的福音中,最後一句是我們最大的應予及安慰,因為有主耶穌同在陪伴,讓我們生命每一個階段,經歷著聖神的保護,安慰,使我們是實實在在可以來作耶穌的學生、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