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誰的勸?
箴言19:20-21;王上12:8-14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聽誰的勸?」為題,論及「聽勸」可以說是智慧人的選擇,因為箴言作者說:「你tio̍h聽苦勸(עֵצָה counsel, advice, 諮商、勸告)受教示,hō͘你到尾有智慧。」(箴言19:20);不過,從現實生活中來看,或許有人會發現:有時,旁人的勸告不一定都一樣,因此,要聽「誰」的勸?就不是容易的選擇。亦即,當某人在某些事情上難以決定時,可能,身邊的人會熱心地提供建議,然而,既然是難以決定的事情,旁人所提供的勸告也不一定是正確,尤其,如果旁人們的勸告並不一致時,反而可能讓人在難以決定時更加困惑。
以王上12章所記載「南北國分裂的最後一根稻草」事件為例,當時,在所羅門王離世以後,曾被所羅門逼迫的北方支派代表前去向剛登基為王的羅波安交涉,期待能夠減輕先前對他們的壓迫,否則將不繼續留在十二支派聯盟。或許是明白事態嚴重,羅波安要那些人先回去,等三日後再回覆他們。之後,羅波安與跟隨父親多年的老臣們商議,而老臣們認為要以好話回應,讓北方支派的人民繼續效忠大衛王朝,即,他們建議羅波安要同意北方支派代表們的請求,減免所羅門先前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重擔。
聽了老臣們的建議以後,按照聖經的記載,「總是伊拒絕老人所hō͘伊ê計策(עֲצַת,עֵצָה的附屬形),kap hiahê khiā tī伊面前,kap伊平ûn ê少年人,參詳;」(王上12:8)顯然地,經文裡的「計策」與箴言裡的苦勸是同一個字,因此,羅波安所拒絕的其實是老人們的苦勸。不過,羅波安的決定並沒有違反所羅門所編輯的箴言,因為,根據王上所記載之「王用pháiⁿ聲sàu應百姓,放sak老人所獻ê計策(עֲצַת,עֵצָה的附屬形);照少年人ê計策(כַּעֲצַת,介+עֵצָה附屬形)對百姓講…」(王上12:13-14a)這位剛上任的新王聽從了少年人們的苦勸。
都是苦勸,要聽誰的?
從生活處境裡來看,其實,我們周遭有許多出於善意的計策或勸說,不一定都是可以帶來正面的後果;反而,以羅波安的例子來看,當他聽從少年人的勸告,向那些前去交涉的北方支派代表說:「我ê父hō͘ lín背重ê擔,我beh加添lín ê擔;我ê父用鞭警戒lín,我beh用蠍á蟲警戒lín。」(王上12:14b)其實,他並不是血氣方剛地與那些受壓迫者衝撞,並不是愚昧魯莽地要將最後一根稻草壓在耶羅波安等北方支派代表身上。事實上,如果以箴言是所羅門王編輯的角度來看,剛上任的王與他身邊的那些少年人,不正是所羅門編輯箴言時所設定的第一批讀者?
如果所羅門王是箴言的編輯者,則他的兒子羅波安應該熟知箴言的內容,因此,可以合理推測,在面對北方支派的挑戰之際,羅波安明白要「聽苦勸受教示」(箴言19:20a),即,他知道在面對難以決定的大事之時,不可以衝動魯莽地獨裁,而是要與其他人一起商量;不過,與那些跟隨父親多年的老臣商量之後,羅波安發現那些人的想法與自己的不同,因此,他又與身邊的少年人們商議,也就是與那些可能與自己一起受教育的同儕討論,並且,他接受了這些人的計策或苦勸。
從列王記作者的描述看來,羅波安確實遵照了箴言的教導,也就是說,他並沒有辜負父親編輯箴言的苦心;不過,箴言的教導顯然無法真正給予羅波安足夠的智慧作選擇,於是,他在錯誤選擇下讓耶羅波安得以帶領北方支派脫離大衛王朝的控制。當然,如果讀者設身處地從羅波安的立場來看,當時,面對那曾被父親趕走的耶羅波安(王上12:1-2),如果依照老臣們的計策而行,則那本就包藏禍心的耶羅波安,確實有可能因為羅波安的示好而「軟土深掘」,於是,讓那本就有能力而被所羅門排擠的人物得以休養生息以後,或許還是難免被得寸進尺。
從羅波安的角度來看,老臣們的苦勸與少年人的計策之間,確實是令人難以選擇的難題。雖然說,當時的羅波安其實算是無辜,因為造成如此難題的乃是所羅門王,即,若不是所羅門曾經欺壓耶羅波安,導致此人逃到埃及避難,或許,羅波安登基為王以後,就不用立刻要面對北方支派的抗議,也不用在老臣與少年人的計策之間做選擇。看來,所羅門王才是壓倒羅波安的關鍵,因為,他壓迫人民所留下來的問題,後來造成了兒子所要面對的困境。
當然,前文提到,羅波安與少年人們可能都曾經是箴言的讀者,或者說,從所羅門編輯箴言的可能目的來看,或許那些隱含讀者們被設定的處境,乃是要以箴言作為「持家與治國」的方針。畢竟,對於所羅門如此的有智慧者而言,他不大可能會忽略要將自己的智慧流傳給後人,尤其,當年,上帝要賜福給所羅門之時,所羅門對上帝說:「求你賞賜你ê奴僕智慧ê心,thang判斷你ê百姓,來分別好pháiⁿ;因為是誰能判斷你chiah-chōe ê百姓ah?」(王上3:9)以此來看,所羅門求智慧的初心乃是要用於治理人民、造福國家。
當然,如果繼續從該句經文往下看,讀者也會發現,上帝說:「看ah,我照你ê話來做;我賞賜你聰明智慧ê心;致到你以前無人親像你,你以後也無有人起來親像你。」(王上3:12)如此的說法,固然會讓所羅門滿心地感謝上帝,但仔細想想,那不也代表「所羅門的後代無法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如果所羅門意識到「後人的智慧將是一代不如一代」,則「將智慧留給後人」就可能是他會想方設法努力的目標,而顯然地,或許這就是所羅門編輯箴言的緣由,即,他想要透過此書卷,讓後代子孫可以學習自己與古代近東的智慧。
倘若所羅門編輯箴言的用意之一是為了讓羅波安傳承治理人民的智慧,則面對北方支派要脫離大衛王朝的難題,羅波安除了與身邊的老人與少年人商議,還應該要更仔細地研讀箴言的記載。也就是說,如果羅波安記得「在面對重大抉擇時,要聽旁人的苦勸或計策(עֵצָה)」,應該就要想到這句經文的下一句,也就是同樣提到עֵצָה的「人心內有多多計謀,獨獨耶和華的旨意(וַעֲצַת,連接詞+עֵצָה附屬形單陰名詞)才會穩當。」(箴言19:21)因為,這句經文裡提及「面對不同計策或勸說時要如何選擇?」
面對不同計策或勸說時要如何選擇?
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面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處境,而以台灣人的經驗來說,「是否要以核能發電?」「高鐵到屏東的路線?」「晚餐要吃魚或吃肉?」…其實,無論是公眾討論的大事或家庭生活裡小事,只要是其中存在著選擇,可能都是不容忽視的要緊事,因為,即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選擇,都可能因為「阿公要煮鹹,阿嬤要煮淡」而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紛爭。而對此,以當年的羅波安之處境來看,其實,從大衛整合十二支派聯合王國以來,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並沒有發生過如此重大的抗議行動,因此,試問,羅波安要如何在還沒有前例可循時作正確的判斷?
說到判斷,讀者可能會想到一個事件,即,祈求並領受上帝所賞賜的智慧以後,所羅門曾經示範在一個難以選擇的糾紛中做出正確的判斷(王上3:16-28)。按照聖經記載的順序,該事件正好發生在所羅門領受上帝賞賜的智慧以後,而在事件中,兩位同住一屋的婦人各自懷孕生子,但其中一人在睡覺時不慎壓死自己的孩子,於是將自己以死去的孩子與另一位婦人的孩子偷換。而所羅門在聽完兩人的說詞以後,命令手下將孩子切成兩半並平分給兩位婦人,但那真正的母親卻不忍而要將孩子讓給對方,於是讓所羅門依照「母親的天性」,將孩子判給那位疼愛孩子的婦人。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作者在該事件的最後提到「以色列眾人聽見王所判斷ê案,就lóng敬畏伊;因為看見伊ê心內有上帝ê智慧來判斷。」(王上3:28)而如果從「以色列人敬畏所羅門」的結果來看後來所羅門對人民的治理,可能,包括耶羅波安與北方支派裡對所羅門不滿的人,即便受到欺壓卻也不敢貿然對抗這位有智慧的王,因為他們知道所羅門王的智慧來自上帝的賞賜。換句話說,對於當時的以色列百姓來說,既然透過判斷案件的過程已經顯明上帝確實與所羅門同在,則公然反抗所羅門就等於是悖逆上帝的舉動。
以色列百姓經歷過出埃及與曠野漂流,自然是深知不可悖逆上帝,因此,雖然在列王記十一章記載所羅門拜偶像且離開上帝,導致上帝應許要讓耶羅波安管理北方支派,但,對於百姓所敬畏的所羅門王,耶羅波安不敢正面與其衝突,只能先逃往埃及地等待時機。後來,在所羅門離世以後,耶羅波安與眾人前去找羅波安談判,其實,對於知道來龍去脈的聖經讀者來說,應該要明白:要處理那將要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首先是要回到引發問題的關鍵點-敬畏上帝。也就是說,無論羅波安是否知道自己會面對難題是因為父親不敬畏上帝所導致,從聖經讀者的角度,我們應該知道,此時最要緊的是要回歸敬畏上帝的信仰。
說到此,又想到「人心內有多多計謀,獨獨耶和華的旨意才會穩當。」(箴言19:21)如果從經文裡用字的順序來看(希伯來文是從又到左,但為方便,以下是由左向右排列),應該是「רַבּוֹת(大量的,陰複形容詞)、מַחֲשָׁבוֹת(意念/計謀,陰複名詞)、בְּלֶב(的心,介系詞+陽單附屬形名詞)、(אִישׁ 男人,陽單名詞)、וַעֲצַת(與勸告,連接詞+עֵצָה附屬形單陰名詞)、יְהוָה(耶和華 專有名詞)、הִיא(她,3單陰代名詞)、תָקוּם(設立/興起,動詞קוּם的Qal 未完成式 3單陰)。按照用字的順序來看,上半句是「許多、陽性的意念、在一個男人、的心裡」,下半句則是「且一個陰性勸告、耶和華、她、興起」,以此來看,因為「耶和華」出現在下半句,才使得她的勸告得以興起(穩當/設立)。
結語
從希伯來文聖經來看,21節裡,男人心裡的「意念」與她的「計策」都是陰性名詞,而如果只是因為計策是屬於「她的」就得以興起,則無論在當時或現代處境都可能引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帶來的困擾。顯然地,當勸告或建議缺少「耶和華」,經文裡的耶和華יְהוָה是没有分陽性或陰性的專有名詞,因此,如果該字出現在上半句,則男人心裡的許多意念也是可以興起。如此看來,耶和華是使意念或計策興起的關鍵,因此,如果計策缺少耶和華,就成為一般的道德勸說或人生哲理。
從現實生活來看,有許多哲理名言,其實只是某部分人的生活經驗,雖然都是很好的提醒,但是,事實上,某人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另一人的處境,也就是說,人生哲理不是放諸四海皆準,卻是會因為人事物、文化、時空變化等條件的改變而不適用於當下的情況。然而,如果哲理或勸告是根據耶和華יְהוָה,則既然耶和華是信實永恆不變,就能讓歸向耶和華的計策興起。如此的說法,對於現代基督徒來說,就是提醒我們要遵循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所顯明的真理。而論及耶穌基督的真理,有限且健忘的人需要靠聖靈的提醒與引導,因為,聖靈保惠師要讓基督徒記起耶穌所教導的一切真理。
對於聖經讀者而言,聖靈保惠師以耶穌所闡明的真理勸告人,或許又讓人想到箴言一開始已有提及的עֵצָה。從整卷箴言的經文看來,除了在十九章出現עֵצָה相關的字,其實,早在第一章就提到「Lín反tńg看輕我一切ê勸解(עֲצָתִי),M̄肯受我ê責備。」「M̄聽我ê勸解(לַעֲצָתִי),藐視我ê責備。」(箴言1:25、30)而論及箴言第一章,讀者很難忽略「敬畏耶和華」的重要(箴言1:7),由此看來,羅波安面對北方支派的抗議之時,其實應該要讓自己與那些抗議的以色列百姓都回歸到敬畏上帝的信仰裡,因為,如果他在研讀箴言時,有注意到「計策得以興起之關鍵在於耶和華」,則「敬畏耶和華」就讓他根本不用在老人與少年人之間做選擇。
顯然地,當眾人面對重大議題之際,若是能在不同的勸告或計策之間先選擇「敬畏耶和華」,就不用因為老年人與少年人的勸說不同而猶豫不決,卻是可以從問題的根本釜底抽薪,讓羅波安、北方支派與耶羅波安都回歸到上帝面前,讓信靠上帝的眾人都尊主為大、彼此和睦。說到尊主為大,其實,早在以色列百姓逼撒母耳為他們立人為王之時,上帝已經表明「要親自在以色列眾人之中作王」,以此來看,受上帝揀選委任的國王應該要明白「勸告必須合乎上帝的真理」,也就是要依據上帝所賞賜的聖經為判斷的原則。因此,懇求上帝保守幫助,讓我們敬畏上帝並聽從上帝賞賜於聖經裡的真理,也讓我們受聖靈引導而在日常生活中記起耶穌的一切教導,如此,讓我們不斷地以上帝所賞賜的智慧作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