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當行的美好
傳道書2:1-17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一生當行的美好」為題,此乃取自傳道者所言之「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טוֹב良善的、美好的)。」(傳道書2:3)從上述的經文看來,傳道者原本似乎是想要追求身體上的舒適,但卻又發現自己內心有想要追求更美好的意念。而從現代基督徒的觀點來看,如果傳道者是所羅門王,則那引導他追求更美好的智慧乃是上帝所賞賜,因此,上帝所賞賜的智慧就如同是引導基督徒行善的聖靈,也因此,現代基督徒可以從傳道者的論述探討「在聖靈的幫助下,我們一生當行的美好為何?」
當然,從聖經的記載看來,傳道者表達「自己受到內心智慧的引導、想要明白一生當行何事為美?」之後,隨即又說:「4 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挖造水池,用以澆灌嫩小的樹木。 7 我買了僕婢,也有生在家中的僕婢;又有許多牛群羊群,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 8 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9 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傳道書2:4-10)而從上下文看來,傳道者可能是以為上述的事為美好,於是就放棄身體上的舒適,轉而為工程、葡萄園、水池、金銀財寶等勞碌,並因此昌盛而享受勞碌的成果。
雖然勞碌得到昌盛,卻非一生追求的好!
詩篇的作者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10)看來,一生勞碌若是能有令人稱羨的成果,從永恆的角度來看,終究還是曇花一現。事實上,如果從所羅門當年的成就來看,其所建立的豐功偉業確實令人讚嘆;不過,傳道者敘述其勞碌的成果以後,經文裡隨即又記載「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道書2:11)對於傳道者的經驗談,不禁讓人想起一個故事:
話說,一位在商場上奮鬥多年的成功人士-阿成,退休後,他選擇移居到中美洲的一個小島。而因為多年來累積的財富,讓阿成可以在小島上悠閒地享受,因此,每天起床後,他輕鬆地吃早午餐,然後到海邊釣魚。中午,他在島上的大街小巷裡隨意逛逛,也趁機會與當地人聊天、打發時間。傍晚,他就隨意找一間餐酒館,聽著音樂,喝個小酒,然後回家睡覺。
有一天,阿成在餐酒館裡認識一位年輕人,閒聊之間發現他是靠捕魚維生。阿成就問年輕人:「你每天要花多少時間補魚?」年輕人說:「六個小時」阿成很驚訝,問:「才六個小時?為什麼不多花一點時間捕魚?」年輕人疑惑地問:「六個小時補的魚,賣掉以後就夠我的生活費了,為什麼要多花一點時間捕魚?」阿成說:「如果你每天多花六個小時捕魚,賣掉以後,除了足夠生活費,還可以存錢」「幾年以後,你就可以買一條大漁船,請幾個工人幫你補更多的魚,再過幾年以後,你就可以成立一個捕魚公司,聘請專業的人替你經營,然後,就可以像我一樣退休,找一個小島,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到海邊釣魚,之後在島上四處逛逛,然後到餐酒館喝個小酒…」。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個故事,也知道年輕人最後會對阿成說:「聽起來很美好,可是,我現在的生活就是如此…」;不過,多數聽過這個故事的人不會因此就放棄每天超過八小時的工作,甚至,對於可能會導致過勞的高薪職位,還是有不少人想盡辦法要爭取。也就是說,多數人都知道「人生終究要歸於塵土」,多數人也都聽過「在戰場上有豐功偉業的亞歷山大死後,請人在他的棺木挖兩個洞並伸出雙手,讓人看見他沒有帶任何東西離開世間。」然而,有些人還是會選擇為了追求美好而想要一生勞碌,對此,不禁讓人想要問「即便知道一切將會歸回塵土,為什麼追求成功的人還是想要一生勞碌?」
為什麼有些人會想要一生勞碌?
論及成功,相信不少台灣民眾會想到一位商場上的成功人士,尤其此人在不久前宣布要競選總統。當然,要競選總統乃公民的自由與權力,在此也沒有要討論選舉的事,只是,對於如此功成名就且富甲一方的人,或許會讓不少人疑問:「為何在多數人眼中已經成功者還要繼續勞碌?」其實,此人在擔任企業領導者期間的表現,確實是已經因勞碌而得到昌盛,並且,從現實生活看來,其昌盛的經驗不是其他人可以輕易複製的。而如果以傳道者的言論來看,此人或許也是在工程、葡萄園、水池、金銀財寶等昌盛成果以後,也發現「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道書2:11)。
從市井小民的角度來看,此人不像其他幾位候選人擔任過市長,因此,單是以其在商場上的成功經驗,或許無法吸引絕大多數的選民,畢竟,此人先前可以靠著「勞資雙方的對價關係」管理公司企業,但,對於一般的選民來說,若是沒有向政府領薪資,何必要聽命行事?事實上,國家最高領導人算是為民服務的公僕,因此,以營利事業管理員工的方法,在民主社會裡或許無法符合大多數人民的期待。既然如此,當某人決定要成為人民的公僕,無論是哪一位候選人,都可能會考量「參與競選也代表要承受來自各方的許多批評」,而若是如此,更會讓許多人不解地問:「為何在得到昌盛之後,還要繼續勞碌?」
不少聖經讀者認為傳道者就是所羅門王,若是如此,則從其言論看來,他可能是在國家興盛之後,想要盡情享受身體上的舒適,但卻因為內心有智慧引導,讓他又想要追求「一生當行的美好」,於是,功成名就以後,他繼續建造城牆、與各國做買賣、收集各國君王的財寶…,極可能地,他是「不滿足」於眼前的昌盛,於是想要更強、更多、更高的成就,而為了追求那些難以令人滿足的成就,他甘願付出代價,甚至,當那必須付出的代價不再只是商場上的營虧,而是包括要「接受批評」。
論及接受批評,其實,在民主的台灣社會裡,無論是總統、市長或其他領導者,都難免要面對來自民眾公然批評的壓力,雖然說,不少人都曾經讀過《僕人領導學》,但,又有多少自詡為僕人者真得喜歡市井小民的酸言酸語?…顯然地,在民主的社會裡,表態要競選也意味著要接受批評,而對於曾經被員工們吹捧的企業領導者,其實,無論其管理眾人的領導能力如何,單是以其聆聽眾人七嘴八舌的意見來看,實在令人想要知道其堅持的動力是什麼?也就是說,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在可以享受勞碌所得的昌盛之際,為何甘願又壓低身段去為天下蒼生謀福?
為蒼生謀福的動機?
當有人放棄享受昌盛的生活,卻要付出代價並成為被批評的對象,其實,如果其所提出的理由是「要為天下蒼生謀福」,大概會讓人想要進一步探討其背後的觀念。畢竟,多數人都聽過「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要」,商場上講求的是獲利,並且,在商場上獲利而導致其他人的虧損,理論上不會受到譴責,而是天經地義。以此來看,如果要為蒼生謀福,就代表自己要吃虧,否則,大概是將蒼生侷限在與自己相關的範圍,也就是說,所謂的「為蒼生謀福」的動機可能是利己,而非利他。
華人文化裡可能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理所當然,因此,參與選舉的人都可以表明「自己參選的動機是為了某部分人的利益」。不過,如果說要服務人民的動機是為天下蒼生,其實,從聖經讀者角度來看,除非那人知道且相信創造萬物的主宰有交代「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3b)並且,那人也知道「讓人得福的代價,乃是自己要犧牲或吃虧。」論及讓人因你得福,乃是上帝交代給亞伯拉罕的任務,而亞伯拉罕受乎召離開故鄉以後,確實多次吃虧,包括讓羅得先選土地,包括以高價為妻子買墓地。
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罪而受釘十字架,更是展現犧牲自我而讓人得福的典範,而如此看來,如果真得要有為蒼生謀福的動機,必須先要明白聖經裡的教導,即,明白為蒼生謀福的動機是因為認識與信靠主。如果某人不認識創造主的旨意,則對他而言,「讓人得福」的人可能是指「自己人」,而那樣的觀點,其實整好與創造主所吩咐的背道而馳。當然,對於不認識且信靠創造主的人來說,「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乃是人之常情,因此,從生活周遭看來,不少人的腦海裡總是想著要如何佔人便宜。
從亞伯拉罕的經驗看來,「讓人因你得福」指的是「為身邊的人犧牲」,至於動機或者持續如此行的動力,從聖經讀者的角度來看,乃是因為「那是創造主的吩咐」,也是「耶穌基督所教導與展現的典範」。對於基督徒而言,願意遵循耶穌基督的教導是因為認識與信靠主,也就是內心誠心實意地敬畏上帝。當然,從生活周遭看來,也有不少非基督徒很有犧牲奉獻的精神,而從聖經的記載來看,既然「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טוֹב良善的、美好的)。」(創世記1:31a),則所有受造的人類都是「人性本善」,亦即,上帝給人的天性裡有讓人得福的美好的特質,但,人在受到誘惑而需要面對選擇時,就可能如同人類始祖被古蛇欺騙,導致人照著自己的慾望而違背上帝的命令。
結語
人類的慾望無窮,實在難以滿足,對於傳道者而言,他在可以享受昌盛以後繼續勞碌,後來發現那還是一場虛空。以所羅門的經驗來看,其實,他本應該在建造聖殿後享受敬拜上帝的美好;但,當他不再敬畏上帝以後,就忘記上帝揀選人為王是「要使人民得福」。而既然王已經忘記上帝的旨意,則其所勞碌的一切都沒有意義,難怪,上帝讓所羅門所興盛的國家在分裂後走向滅國。如此看來,一生追求的美好,乃是不斷地認識與敬畏上帝,即,回歸到上帝起初創造的美好。正如上帝透過先知所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טוֹב良善的、美好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8)
說到此,想起前文所提的那個故事,其實,對於想要照聖經教導的基督徒來說,故事可以改編如下:話說,阿成在商場上奮鬥多年,退休後,他選擇移居到中美洲的一個小島,每天悠閒地享受自己努力所累積的財富。有一天,阿成與一位很會捕魚的年輕人聊天,就以自己的經驗鼓勵那人每天多工作幾個小時,但那年輕人卻回應他「我勞碌是為了生活,但不想為勞碌而活」「如果我每天只花六個小時就可以足夠生活,那我就有時間認識與感謝那掌管大海的創造主」。
其實,以捕魚的年輕人為例,無論他每天花多少時間工作,所補獲的魚都是從上帝的創造中得到。對於基督徒而言,世上一切都是上帝所創造與掌管,因此,就算傳道者或其他的成功人士付出再多的勞碌,其實都還是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中,而既然受上帝所創造的一切終究要歸於塵土,則一生無論如何勞碌都是徒然虛空,除非,所付出的努力是為了榮耀那永恆的主。看來,在一生中所當行的美好是要明白世間一切的受造都是上帝所賞賜與掌管,並且以一生的努力來榮耀上帝,因此,願上帝幫助,讓我們「持續學習敬畏上帝,在空虛中享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