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話
雅各書3:1-5、13-18,約翰福音3:1-8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合宜的話」為題,首先要說一個相關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老王,因為他很愛計較,因此在職場的人緣很不好。而為了改善老王的人際關係,老王的生日那天,太太準備一桌山珍海味,讓他邀請辦公室的同事在下班以後到家裡慶祝,於是,那天下班之前,老王在辦公室大喊「今天我生日,晚上6:30到我家吃飯!」晚上6:00左右,幾位同事陸陸續續地到老王家,而老王請他們在餐廳等,自己則先進去廚房幫忙太太。過了一會兒,老王從廚房拿出一些飯前點心,看了一下客廳裡的同事,發現還有兩位同事還未到,就言自語地說:「應該要來的人,怎麼還不來呢?」
坐在客廳等待的幾位同事一聽,心想:「糟糕,原來我算是不該來的!」於是,幾人趁老王回廚房時偷偷地離開。不多久,老王端了幾道菜到客廳,發現有人已經先離開,就著急地說:「不該走的,怎麼都走了?」結果,還留在老王家裡的同事們聽了,心想:「難道,該走的是我們?」於是,趁著老王回廚房時,又有幾人起身要離開。此時,老王正好端著一鍋湯從廚房出來,發現又有同事正要離開,心裡一急,就說:「別走啊……該走的不是你們啊!」只見還坐在客廳的同事聽了,對彼此說:「該走的不是他們,那應該是指我們!?」於是,全部的客人都起身離開…。
相信多數人都聽過「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25:11 )反過來說,如果一句話說得不合宜,可能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尤其,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不好,甚至可能發生「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事,即,因為一句話說得不合宜,導致人與人從口角的爭吵演變到彼此動手攻擊。當然,從現實生活來看,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合宜的話是重要的,但,從新聞媒體與周遭生活裡常見的紛爭可以讓人知道「一句話要說得合宜,其實是相當不簡單的功課」。而說到此,上述的故事其實還有下文。
話說,老王在生日當天得罪同事們,因此,老王的太太就想趁著中秋節邀請大家再一次到家裡吃飯,藉此讓老王修復與同事們的關係。而為了避免同事們感覺不受尊重,太太讓老王親筆寫邀請函、慎重地邀請同事們。很快地,中秋節到了,同事們不計前嫌地再次到老王家裡作客,而為了避免老王說得話字造成冷場,太太交代他「無論同事說什麼話題,你就接著說『對,我也是這麼想…』,如此,大家就會順著話題聊」。王太太的方法果然有效,那天,大家在飯桌上聊的很開心,而在大家吃飽喝足以後,老王與太太親自送大家到門口,此時,同事們很高興地說:「真不好意思,來這裡白吃白喝,還打擾你們這的久…」老王立刻回說:「對,我也是這麼想!」
「一句話說得合宜」已經是不容易,如果要「每」一句話都說得合宜,其實更是困難!故事中的老王雖然在餐敘過程中謹言慎行,但,可想而知地,最後那一句不合宜的話,又再次讓他的同事們難以與其建立良好的關係。對此,從現實生活看來,其實,不少原本是好朋友的人們,不也可能因為單一事件或一兩句話而打壞關係?這樣看來,人與人之間不只是要一句話說得合宜,更要能夠讓「每」一句話都說得合宜,或者說,要不斷地讓所說的話合宜,否則,原本建立的良好關係可能被打破,正如同銀網子出現破洞以後,在銀網子裡的金蘋果就會掉在地上摔爛。
如何讓「每」一句話都說得合宜?
對於現代人來說,合宜的話不只侷限於口舌所發出的言語,畢竟,透過網際網路的功能,人們可以輕易地在臉書、IG、YT…等社群軟體裡發表言論,而因為傳播的速度之快,要讓「每」一句話都合宜,可能是比從前更加困難的事。難怪,先前曾發生青少年在網路社群中發生衝突,並且,血氣方剛的青少年還可能讓網路上的衝突演變為街頭的鬥毆,而追根究底來說,那些衝突的原因多半只是來自一兩句不合宜的話。看來,雅各書第三章中關於「口舌」的教導,如今應該要擴大到虛擬世界裡的一切言論,甚至還要包括能夠表達言論的影音。
當然,無論是口舌或影音所表達的言論、無論是透過說話、寫信、臉書或何種媒介,背後必然有控制話語的腦袋。也就是說,一句話是否合宜?真正的關鍵在於說話者頭腦裡面的想法。如果說,發出言語的人所想的是善,則所說的話自然就是好話,除非,在腦袋與口舌之間的傳導上出現了干擾,導致不自覺或無法控制地說出惡言惡語,或者,以網路上的問題來看,當某些人的臉書被惡意盜用以後,可能就會出現不屬於那些人的言論。而撇開上述的特殊情況,一般來說,如果某人在口舌裡出現不合宜的話,通常是因為那人內心的想法有問題,導致他會口出惡言。
雅各書作者說:「我們若把嚼環放在馬嘴裡,叫牠順服,就能調動牠的全身。看哪,船隻雖然甚大,又被大風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動。」(雅各書3:3-4)如此的說法可能是要提醒讀者「控制口舌的重要」。控制口舌當然重要,然而,要如何控制口舌?從雅各書作者得比喻看來,口舌有如放在馬嘴裡的「嚼環」,也像是改變船隻方向的「舵」,即,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卻能夠操控行動迅速的馬匹,也能決定船隻前去之目的地。不過,進一步來想,「嚼環」與「舵」都還是需要有操控者,因此,除了要注意口舌的重要,更要探討其背後操控者的想法。
論及想法,雅各書作者在接下來的經文中提到「智慧」,而以上下文來看,顯然地,操控「嚼環」與「舵」的應該就是「智慧」。而以雅各書作者的論述來說,「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雅各書3:13b)代表「可以從人的行為判斷其內心是否有智慧?」或者,以船隻或馬來比喻,航行之目的地或馬匹奔跑的終點可以讓人判斷操控者的意念,即,如果馬匹跑到一個邪惡的地方,代表操控者的內心應該是想要去到那個地方。當然,從現實處境來看,船隻若是在航道上有時偏離、有時又回到正軌,則可能也讓人察覺背後操控者的心思不定。
若是以「合宜的話」來看,上述的情況就可能讓人無法「每一句話都說得合宜」,因為,心裡懷著苦毒的嫉妒和紛爭,往往就會讓人口出惡言。當然,雅各書作者特別提醒讀者「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雅各書3:15)言下之意,如果有人無法控制口舌,反而在言行上「自誇」或「以謊言抵擋真道」,則要注意「那樣的行為已經透露出其背後受到邪惡意念的控制」,而如果不加以導正,嫉妒、紛爭、擾亂與各樣的壞事就會出現。反過來說,如果在某一個環境裡也上述的壞事發生,就代表那個環境裡有人正在放任口舌發表邪惡的言論。
當然,雅各書作者不只是提出一個判斷邪惡口舌的方法,也同時提出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關鍵,那就是「惟獨從上頭來(ἄνωθεν /from above)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各書3:17-18)。顯然地,「從上頭來的智慧」可以控制口舌,讓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合宜。因為,口舌所發出的言語來自內心的想法,而如果從上頭來的智慧將清潔、和平、溫柔等良善放在人的意念中,則那人的內心充滿良善的意念,所說出來的言語自然就是造就人的話語。
結語
「從上頭來的智慧」幫助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合宜,問題是,如何得到從上頭來的智慧?論及「從上頭來ἄνωθεν」,相信不少聖經讀者想到耶穌對尼哥德慕所說的「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Ἀμὴν ἀμὴν λέγω σοι 阿們不只是用於祈禱結尾,也表示「實在」),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 神的國。」(約翰福音3:3)因為,經文裡的「重」也是ἄνωθεν,即,該字可以被解釋為「再一次again」或「從上頭來from above」。而因為包括馬丁路德的許多基督徒都認為耶穌接續所說的「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 神的國。」(約翰福音3:5)是指洗禮,於是,聖靈做保惠師就讓基督徒領受「從上頭來的智慧」。
當然,聖靈保惠師要讓基督徒記得耶穌所說的一切話(約翰福音14:26),因此,我們所說的一切話是否合宜,也可以從耶穌所教導的真理作為檢視。論及耶穌所教導的真理,教會傳統上除了鼓勵基督徒要讀聖經,也透過聖餐的儀式提醒。基督教會所舉行的聖餐要提醒我們與耶穌基督所立的約,因此,我們在聖餐儀式中除了紀念耶穌的救恩,也需要彼此提醒「信靠耶穌的基督徒有聖靈做保惠師,要讓我們因為那從上頭來的智慧而說合宜的話」。也就是說,當我們察覺自己或身邊出現邪惡紛爭的話語,就當要祈求聖靈上帝幫助,讓從上頭來的智慧指導我們說合宜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