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喜樂的上帝之光
路加福音2:25-32、以賽亞書2:1-5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主日是松年團契紀念主日,團契於今年的佈置主題(講台背景)為「松年喜樂」,因此,以「使人喜樂的上帝之光」為題。當然,如果「使人喜樂」有包括使老人喜樂,應該就要有「敬老」的行動,而對此,記得曾以「基督徒的敬老」為題,在2014年的松年團契紀念主日禮拜中提出:聖經所記載之「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利未記19:32)可以讓讀者發現:「敬老行動(站起來)」是因為「尊敬老人」,而「尊敬老人」是因為「敬畏上帝」,至於「敬畏上帝」則是因為「認識上帝」,因此,基督徒敬老的動機是認識上帝。
顯然地,基督徒敬老的動機與非基督徒的敬老活動不同,雖然,兩者在外表有相似之處,實際上,卻是內含不同的意義。或許,對於非基督徒而言,尊敬老人是因為社會上的道德規範;但,基督徒尊敬老人的行為,在意義上其實是含有對上帝的信仰。而以此來說,基督徒在白髮人面前站起來的行動,不是因為那位白髮人與自己的關係,而是因為自己對上帝的信靠,因此,無論在我們面前的白髮人是誰,基督徒都會因為認識與敬畏上帝而尊敬那位老人。
當然,所謂尊敬老人,應該是要重視老人的想法。而對此,想起一位老人搭公車的事件:有一天,一位滿頭白髮的長輩與幾位年輕人一起出遊。因為當天是想要隨意走走,就沒有事先規劃行程,而走著走著,有人提議到某個景點逛逛,於是,一行人就搭上公車。而因為老人的白髮相當明顯,一上車,司機就請他坐博愛座;可是,老人自認身體很硬朗,並且,與一群忘年之交出遊,他也不想與眾不同,於是就婉拒司機的好意。沒想到,司機一聽,立刻將公車停下,站起身來硬是將老人推到博愛座上,此舉,引來老人相當不滿,於是,兩人你一言我一句地吵了起來…。
極可能地,從公車司機的舉動來看,他「站起來」的用意並不是因為敬老,而是為了行車安全。畢竟,任何乘客都有可能在公車上跌倒,但如果跌倒的是那位滿頭白髮的長輩,則後果可能讓那位司機吃不消。如此看來,老人與司機之間有不同的考量,而以此來看,老人的想法固然要被尊重,但司機堅持要求老人坐博愛座也是有其道理,因為,司機知道,馬路上隨時都有必須緊急煞車的狀況!看來,尊敬老人並不是容易的行動,因此,以下先來思考「老人的想法?」期待以此讓老人喜樂。
老人的想法?從西面的喜樂來看…
論及老人的想法,或許有些聖經讀者會想到「所羅門之子羅波安不聽老人言而失去大半江山」事件(王上12:1-16),於是提出「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過,針對此事件,記得曾經提出:按照列王記上十一章的記載,羅波安失去北方支派的支持是因為其父親所埋下的惡果,即,當所羅門拜偶像之時,上帝已然注定要讓大衛王國分裂並走向滅國的苦境。而以此角度來看,當年的羅波安聽老人言與否,並不會改變如此的局面,畢竟,耶羅波安帶著北方支派前去談判時,也已經表明自己有足夠力量、不需再對大衛家族言聽計從,因此,南北國分裂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從南北國分裂事件來看,羅波安請教的老臣大概是以過去的經驗為評斷參考,而從現代聖經讀者的角度來看,可能,若是有人生歷練的他們是遵循上帝旨意的老人,則其想法更是值得學習,對此,從路加福音書的記載看來,西面應該算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例子。論及西面,福音書作者在描述此人時刻意提到「知道自己未死以前」「釋放僕人安然去世」(路加2:26b、29b),如此的說法讓不少聖經讀者認為西面可能是一位年長者。而以此來看,這位老人是終其一生都在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παράκλησιν/παράκλησις單數陰性,安慰consolation」(路加2:25),至於其所盼望的安慰,應該就是下一節經文所提到的「基督(上帝所差遣來的彌賽亞/上帝膏抹指派來的拯救者)」。
顯然地,以色列的安慰指的是基督,而西面在聖靈的啟示中明白「耶穌就是基督」,因此,他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加2:29-32)西面的這段話不僅顯出他內心的滿足喜樂,也讓聖經讀者想到耶穌正是喜樂滿足的活水泉源。事實上,耶穌基督的福音要使人喜樂,因此,在開始傳道時,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裡宣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加4:18-19)
耶穌所讀的經文是記載於以賽亞書61章1-2節之「禧年預言」;不過,將路加福音與以賽亞書互相比較之後,當時在會堂裡的偤太人與現代聖經讀者都會發現:耶穌沒有提及經文中的「和我們 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以賽亞書61:2b)對此,現代基督徒可以合理猜測「身為基督的耶穌,並沒有要以『報仇』執行安慰受苦者的任務」。畢竟,如果考量耶穌後來所教導的「愛仇敵」,以及耶穌吩咐學生的「彼此相愛」,則顯然地,耶穌奉差遣為基督,並不是要以暴治暴,而是要以愛勝過仇恨。
甚至,從耶穌受釘十字架的行動來看,基督執行任務的具體行動乃是以「犧牲自我」達成「替贖」。當然,耶穌在走向十字架之前,已然對跟隨者預告將有另一位安慰者來到,而對於聖經讀者來說,因為約翰福音書裡所記載的「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παράκλητον /παράκλητος),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翰福音書14:16、26)讓現代基督徒知道:聖靈作保惠師乃是要接續耶穌作安慰者的任務,因此,聖經要繼續提醒幫助基督徒們「彼此相愛」,並且,彼此相愛的信仰團體要實踐耶穌「愛仇敵」的教導。
論及愛仇敵,記得曾經提過:從現實生活看來,造成人與人對立的仇敵,多半是某些事件。比方說,某人說了不合宜的話,如此的事件可能會引發另一人的不滿,因此,需要被針對的是「說不合宜的話」之事件,卻不是向說錯話的那個人報復。畢竟,說錯話的人如果為其行為後悔,則真正的仇敵已經消滅,接下來只需要讓受傷害者得到補償。不過,如果被不合宜的話傷害的人不肯赦免,反而是採取報復的行為,則仇敵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會變得更加強大,於是,報復行為往往導致彼此攻擊,甚至,從話語上的傷害演變成肢體上的損傷,而對於當年的西面來說,可能盼望能有永遠的和平。
西面所盼望的永遠和平
從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戰爭來看,報復的行為總是會帶來更多的損傷;不過,明知道以暴制暴的結果是更多的傷害,人類卻似乎還是要在這樣的事情上重蹈覆轍。以西面當年的生活背景為例,在被殖民的偤太社會裡,他所盼望的應該是耶穌所要帶來的永遠和平。畢竟,從當年的背景來看,打從滅國受擄以後,除了馬加比王朝短暫的獨立時期,上帝所揀選的那群百姓一直都是在列強的統治下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而說到「水深火熱」,相信曾在過去威權時期的台灣受教育的人們不會陌生,因為,當時在學校寫作文,結尾多半是會提及這樣的說法;不過,現代台灣民主社會裡,會用到如此的形容之情境,大概是在溫泉景點泡腳或煮雞蛋吧?
如此的景況可能也發生在當年西面的生活中,因為,從西面當年的處境來看,即便不少偤太人一直在期待上帝的拯救,但也有不少的偤太年輕人已經接受希臘羅馬的文化,因此,如同西面那樣的人可能更會盼望基督來力挽狂瀾。也就是說,西面可能認為國家民族正在「水深火熱」中,但是,當時的偤太社會裡卻也有不少人認為要適應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因此,那些人已經不再以上帝的百姓作為自我身份的認同。而對於逐漸妥協於帝國主義的偤太人,西面當然無力勸說,於是只能將盼望寄託於基督的來臨,因此,當聖靈讓他知道耶穌就是基督之後,他在話語中表達了內心「死而無憾」的喜樂滿足。
對於西面而言,因為深信上帝透過先知們所傳達的彌賽亞預言,他必然是一直盼望著先知所說的那永遠和平的美好。畢竟,經歷過列強的宰制壓迫,眼見羅馬軍隊的強悍,西面不會再天真地以為偤太人可以靠著自己的力量得到和平,因此,他只能盼望上帝公義的審判。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照上帝透過以賽亞所預言之「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以賽亞書2:4)經文中的「打成」是第三人稱複數的動詞,代表「將刀槍打成農具的是人類自己」,也就是說,上帝的審判要讓人類知道自己的罪惡,但停止戰爭的是人類自己要努力的任務。
事實上,原始的武器本來就是用來耕作的農具,只是因為人類在利益衝突中將農具用於攻擊,而當人類可以不再互相衝突傷害以後,永遠的和平就互讓人類不再學習戰事,而是讓那些用於戰爭的資源得到公義的分配、讓更多人享受喜樂滿足。難怪,耶穌教導的愛仇敵,乃是帶來永遠和平的良方,畢竟,愛仇敵可以讓仇敵永遠消失,因為,愛仇敵可以除去仇恨,而如果沒有仇恨,則即便人與人之間有所虧缺,卻沒有必要互相傷害,只要將已經造成的虧缺修補好,就能讓傷害不繼續擴大。
看來,耶穌教導跟隨者「赦免七十個七次」,就是要讓赦免止息仇恨,要讓人與人之間不再繼續報復對方。不過,赦免並非容易的功課,因此,西面當年預言「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路加2:34)這段話裡已然透露出耶穌執行基督任務是要自己受苦犧牲。亦即,耶穌道成肉身所展現的是「不報復」的行動,如此的行動讓得罪上帝的世人明白,被人類悖逆的上帝雖然可以報復或責罰世人,但卻甘願自己受釘於十字架上,以自我犧牲為替贖的祭,讓信靠耶穌的人得以修復與上帝的關係、得以重新將生命的主權將託給上帝(進入上帝國、上帝掌權)。
對於多數人來說,被傷害之後總是想要加倍奉還,但是,耶穌基督所示範的真理卻是「赦免」與「不報復」。當然,對於這樣的說法,或許讓包括基督徒的不少人難以接受,畢竟,如果從正在中東發生的衝突來看,當哈馬斯殘暴地突襲以色列之後,若是以色列只是消極地選擇赦免,則可想而知地,殘暴攻擊會繼續傷害以色列國。不過,從耶穌所教導的自我犧牲來看,那並不是要姑息養奸,因為,得到耶穌赦免的罪人必須是真心悔改,而既然是真心悔改,就代表罪人將不繼續傷害對方,並且會盡自己所能地補償對方。這樣看來,若以色列國明白且信靠耶穌的真理,可能就不是急著報復而造成更多的傷害,反而會聚焦於幫助哈馬斯認錯、悔改與補償。
省思:如果西面生活在現代的以色列國…
從歷史看來,偤太人在滅國受擄後是不斷地受到帝國欺壓,無論是面對新亞述帝國、新巴比倫帝國、波斯第一帝國、希臘馬其頓帝國、托勒密埃及、塞琉古帝國、羅馬共和國或羅馬帝國…,可以說,戰爭的威脅從來沒有離開他們(反觀信靠耶穌的基督徒,雖然在初期曾受迫害,但後來卻受到接納,甚至成為羅馬的國教…雖然,基督徒後來反過來迫害其他宗教,也是值得反省的錯誤…)。以此來看,當西面受聖靈感動而明白耶穌就是那位帶來安慰的基督之時,他雖然感到死而無憾;不過,他不知道的是,偤太人並沒有都接受耶穌的福音,而那讓西面的親族後來繼續在東羅馬帝國、波斯第二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下受苦,甚至, 1948年5月14日建立的現代以色列國,到如今都是處於隨時要與周遭國家衝突的緊張狀態。
論及上述的緊張處境,難免讓人想到:如果西面生活在現代的以色列國,他會有什麼反應?當年,西面在看見耶穌以後,對以色列人的未來充滿盼望;然而,如果西面是生活於現代的以色列國裡,面對2023年10月7日清晨哈馬斯對以色列國發射數千枚飛彈並攻擊平民的事件,大概,他會發現:因為不肯接受耶穌基督的真理,讓許許多多的偤太人仍然飽受戰爭之苦!或許,那些人誤以為「火箭砲彈劃過夜空的景象是上帝報仇的光」,但,正如聖經所記載之「是照亮外邦人的光בְּאוֹר,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加2:32),上帝的光不只是以色列人的榮耀,也是要賜福給外邦人的恩典。
本文一開始提到「基督徒的敬老不是因為那位白髮人與自己的關係,而是因為自己對上帝的信靠,因此,無論在我們面前的白髮人是誰,基督徒都會因為認識與敬畏上帝而尊敬那位老人」,以此來說,基督徒尊敬的老人不分種族與國籍。但,從現代處境看來,以色列國與加撒走廊的老人顯然沒有因為上帝之光而喜樂,畢竟,加薩走廊的青年面臨的失業率高達40%,試問,那些青年所奉養的老人怎麼可能喜樂?(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13509存取於2023/10/16)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那些失業青年之中有人被煽動而攻擊以色列國之時,以色列國裡的老人又豈會喜樂?…以此來看,如果期待加薩走廊與以色列國的老人都喜樂,甚至,若是期待台灣與世界各地的老人都能因為上帝之光而喜樂,基督徒就應該更積極宣揚耶穌教導的真理,讓世人都領受那使人喜樂的上帝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