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不知嗎?
馬太福音22:34-46
史耿忠牧師
●引言
今日是聖神降臨節後的第22主日,也代表今年教會節期要接近尾聲,今日兒童、青少年獻詩後也一同禮拜,所以今日會複習聖經中的角色、群體的專有名詞以及當時猶太宗教狀況,從這些的群體來探討今日經文,尤其今經文,也是我們基督教的信仰告白,我們就先和兒童、青少年一同用台語來念「新的誡命」
你著盡心、盡性、盡意疼主你的上帝。此個誡是大的,亦是頭一個,第二個亦相親像,是講,你著疼厝邊親像自己。此兩條誡是全律法及先知的總根頭。(馬太 22章37-40節)
我用新的誡命互恁,就是恁著相疼;親像我曾疼恁,恁亦著按呢相疼。恁若相疼,眾人欲對按呢知恁是我的學生。(約翰13章34-35 節)
今日經文,馬太福音22章34到40節這段,是我們基督教信仰告白會用的新的誡命其中一部分。也因為今年經課馬太福音今也到最後的段落,耶穌受苦前最後的旅程,從馬太福音21章,耶穌騎驢受眾人的熱烈的迎接,進耶路撒冷城之後,馬太描寫耶穌接著就去到聖殿裡,將那些做買賣的人趕出去,然後祭司長及經學教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太21:15),就很惱怒。
新約當時以色列人的宗教就是指猶太教,所以在馬太所記載,耶穌進耶路撒冷之後,就一直受到猶太教中有些人,這些角色、群體的針對。而猶太教可從舊約時,主上帝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分別以色列人之後,開始獨一真神的信仰,但是一直到在巴比倫時代,以色列民族在南猶大滅國,被擄去巴比倫時,才對先知的話、警告有反應,開始反省他們的信仰,重視律法、建立會堂、讓拉比(老師)來教導,維持民族追求信仰,形成當時的猶太教。而到新約希臘、羅馬的時代,以色列民族的猶太教也有分派,當時基本上有四個派別,法利賽派、撒都該派、愛色尼派、奮銳黨。不過,今日我們要用經文所提到派別及角色來探討,從耶穌受群眾迎接進耶路撒冷城,21章開始,除了祭司長、經學教師、猶太人的長老(21:23現中)找耶穌麻煩後,22章開始,看見的是撒都該人、希律黨、法利賽人、開始問耶穌針對性的問題。
●法利賽派學生與希律黨
我們在聖經常常讀到法利賽人,不是指他們是血緣關係或哪個家族的人,是指屬這派的人,法利賽派他們重視猶太經典的律法及從古早口傳的律法,用律法做信仰的準則。在太22:15這段開始,於是,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找話柄來陷害耶穌…就打發他們的門徒,門徒就是學生,與希律黨的人去問耶穌問題,其實我們在這段可以看見法利賽派的奸猾和心機,他們先派學生,就是還在受訓、學習中未出師,且這學生可能他們真得出於好學的態度向耶穌提問,若學生被耶穌問倒,也並非什麼丟臉的狀況,且這段馬太特別寫到這些學生還是與希律黨的人,同去問耶穌納稅給羅馬皇帝凱撒是否違背猶太的律法嗎?這個政治與宗教的刁難問題。
因為希律黨與法利賽派政治並非同立場,希律黨的人是支持希律王,是傾向要服從羅馬。而法利賽派對政治並沒興趣,但基本上不接受羅馬的統治,且面對宗教的議題,他們自己才是上帝的百姓,因為他們照著律法準則在生活。所以當法利賽派的學生與希律黨的人,一同去問耶穌問題,基本上就是要讓耶穌難看,將政治、宗教複雜議題設下圈套,看耶穌是站哪邊的。
●撒都該派
接著23節這段開始,所看到一群人是主張沒有復活的撒都該派,他們就來問耶穌。撒都該派,他們都為貴族、有的是做生意的、有的是祭司,他們對當時的猶太人非常大的影響力,他們不論政治或信仰都有自己的主張及焦點,政治上他們與羅馬政府建立、維持好的關係,在信仰上堅守摩西五經,但他們反對法利賽派所重視的口傳律法,也不相信死亡以後的觀點,就是否定靈魂不朽,沒有肉體靈魂死亡之後的東西。相對而言,他們認為沒有未來國度、天國,沒天堂這回事,他們就故意試圖以一條關於復活的刁難問題問耶穌。
●法利賽派老師
再來34節,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就聚集在一起,然後他們就派出一位「律法教師」,這次不是學生,馬太清楚記載是其中一位律法的老師,且是要試探他。試探πειράζω此字,原文還有試驗、考試的意思,甚至有圈套、陷阱的意思,所以現代中文譯本翻做「陷害」。所以我們現在講,法利賽人、法利賽人,就像在指講只會死守律法或虛假偽善來形容一個人的信仰。
但當時稱呼法利賽,可能是看見此人生活誠心遵守律法,所以有人可能非屬法利賽派,但稱呼此人法利賽是對他稱讚,因為他誠心活出猶太教中的規定。另外我們也看見法利賽派的人也有人信耶穌,約翰19章記載法利賽派的尼哥德慕成為耶穌的門徒,也有亞利馬太人的約瑟,有的註釋書寫他也可能是法利賽派中的領導者,才可以去求彼拉多准他去收耶穌的遺體,然後安葬耶穌。
可見法利賽派的人原本是熱心追求信仰。然而,他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都知道法利賽派強調守律法,律法是從摩西到在西奈山領受上帝的話刻在石版的誡命開始,到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以及歸回耶路撒冷之後,這期間有人組成法利賽派,為了保全以色列人從上帝所領受的律法。以色列人們就要遵守律法,不只原本的律法,連老師所講的規定也成為誡命,就是文前所提他們除了摩西所講的律法,也要守口傳的律法。然後不只自己要遵守,也要求別人要遵守,最後有如糾察隊似看人犯了哪條律法,且他們為了要人知他們是法利賽派的人,甚至將律法做裝飾,穿著外表。之前講道有提後來給法利賽派的人有些稱號,「駝背」的法利賽人,他們故意駝背走路,表示他們是謙卑的。「撞傷、流血」的法利賽人,因為他們為避免看到女性,所以走路就將閉眼走路,就常常去撞到受傷甚至流血…「肩膀」、「計算」的法利賽人,就是計算自己有做哪些好事,守了哪些律法,就記著披肩上讓人看。如此他們為了要讓眾人知道他們是法利賽派,就用外表、用外在行為,成為要人看見的信仰。所以直到耶穌當時,耶穌就說法利賽派假冒為善,對他們做出嚴厲的指教,並要學生要小心他們的酵。
●豈不知道嗎?
回到今經文,所提的「試探」這字,文前有講到是要陷害耶穌的這位老師,就問耶穌說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我們是否有想過當時法利賽派的人,沒討論過這問題嗎?律法中哪條誡命最大最重要這問題,在他們在教學生時候,應該會有學生提出這類問題,甚是拉比(老師)之間也會有關於這類的辦論,學術的交流才對。所以有的註釋書考察當時拉比間的辯論,有的會講是愛上帝、有的講是要愛鄰舍,有的講是先知講的行公義、好憐憫。所以當一位律法的老師問耶穌這問題,他自己豈不知道嗎?
申命記6:5「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這位老師豈不知道嗎?
利未記19:18「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你要愛鄰如己。我是耶和華。」這位老師豈不知道嗎?
這兩段是摩西五經,還不是口傳的律法,這位老師豈不知道嗎?
●太5:17~22:4,上帝國的教導
就當耶穌講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馬上接著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相倣」原文這段用法,意思是同樣重要,尤其在馬太的福音冊,還特別記載這句「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法利賽人所守誡命從摩西所傳給他們有6百多條,然後再加上他們還要守後來的口傳誡命,然而,耶穌講所有的律法及先知的教示都要用這兩誡命做根據。這也是現在我們基督信徒的信仰告白「新的誡命」
而40節,馬太特別的記載,全律法及先知的教訓都以這作為根據,我們可回想馬太在第5章開始時,看到一群人,就上山開始教導怎樣的人有福,當然有註解,這山上寶訓是也耶穌轉化摩西所領受的誡命,講完後太5:17就說:「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對照馬太5:17節及22:40節,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在這兩段經文中,耶穌走過的路程,經過的地方,耶穌的所行、所做、所教導的,對馬太所寫的福音書中,其實可以看見耶穌的教導,是人要如何活在天國,天國意思就是上帝國,也可以說,上帝國要有怎樣的生命。所以上帝國是一群人將上帝的旨意活出來,就是這群體有活出上帝的慈愛與公義。
耶穌講成全律法,強調的不是條文要怎樣守才對,哪條誡命最重要,所以要特別注意,成全是要人看見上帝的心意,就像當初摩西領受上帝的誡命,是看見上帝將以色列人從埃及拯救出來,讓他們不再受埃及的欺負和壓迫,是將以色列人從多神信仰分別出來,活出獨一真的上帝的信仰,且透過以色列這民族的群體,看見這群體裡沒人是被壓迫,是讓人有平安的生活,就透過這群體讓別族看見這位上帝是又真又活,是公義與慈愛,這上帝才是真正的主。所以在今日經文41節,耶穌就反問法利賽派的人,關係基督是誰的後代這問題,法利賽派,直接回答是大衛的子孫。然後44節,耶穌就用詩篇110篇,然後問他們講,既然大衛稱呼基督做「主」,基督為何是大衛的後代?此時沒人能回答,從那日後,就沒人敢再跟耶穌問什麼問題了。
從耶穌進耶路撒冷之後,一直面對這些人的針對及質問,有祭司長、經學教師、猶太人的長老,及今日的經文這的角色有撒都該派、希律黨、法利賽派,最後就在這問題之後,他們沒人再敢問耶穌問題了。關於基督是大衛後代的問題,可以看出,他們對基督的期待,還是停留在大衛這位君王!一統南北,收復大半江山的大衛王朝。除前文所提到的人物、角色,還有一角色,在23節中說眾人聽見,奇怪、驚奇耶穌的教訓。這角色就是「群眾」
●群眾!
當耶穌進耶路撒冷,群眾迎接耶穌,大聲喊:「大衛之子,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應當稱頌!」然後看見群眾對耶穌的教導感到稀奇,驚訝!但最後,我們也看見群眾受到猶太教帶頭的煽動,群眾大聲所喊是:「釘他十字架!」這群眾的變化,是這麼大,這麼強烈…從祭司長、經學教師、猶太人的長老、撒都該派、希律黨、法利賽派,到群眾…他們是否有成為主上帝分別來的以色列是活出上帝旨意的群體嗎?還是他們只是要有一位有如英雄、君王,這王是要來恢復大衛王朝或建立更榮勝的國度?
在馬太的記載,
耶穌對律法有新的詮釋(5-7章),
耶穌顯出新的權柄、能力(8-9章)、
耶穌帶來新的使命(10章),
耶穌教導群體新的認知及建立(11-12章),
在這群體有新的異象(13章)就是上帝的國。
這群體知道耶穌是基督,知道耶穌不只是大衛的子孫,更加是上帝的愛子,知道耶穌不只是以色列的王,大衛的主,更加是拯救世人的救主。這群體是願意謙卑讓主使用的人,從馬太福音開始,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後裔,耶穌基督的家譜中記載著幾位女性甚至沒寫名,或許可能覺得她們所做的事,為何記載在聖經甚至在耶穌家譜,但主上帝就是使用這些人來成就主拯救的工,是她們所做的事讓主上帝使用,不是她們多有名的,還是有什麼稱號,也看見在馬太的記載不是猶太教的祭司迎接耶穌的誕生,是外邦人的祭司看著一顆星,他們就從東方來到伯利恆迎接耶穌的誕生送祂禮物。在馬太記載很多耶穌的比喻,並不是因為你是什麼人,知道哪條律法重要,講了什麼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而是因為知道基督是主,就照著耶穌所講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上帝,願意疼人如己,幫助有需要的人,用行動來作主的工,為主來做工。只是這些的事情,我們豈不知道嗎?
●結語
當初以色列人中法利賽派、經學教師被耶穌說假冒為善(太23:13),他們信仰出問題是因為他們最後重視以外在行為,外表、表面、用嘴講講,不是出於真心,因為他們自高,所做的事只是要讓人看見他們自己的好,最後成為表面,外表好看的信仰,若用這樣的標準來看人只是使人離上帝越來越遠,而我們知道自己在上帝的面前是不配、有罪的。然而,上帝為著愛世上的人,道成肉體就是耶穌,來到世間,活在世間教導我們要怎樣活出上帝國的群體。
最後,耶穌我們都知道,祂並不是用戰爭來成就以色列國,成為君王。祂是釘在十字架上,成為每一人的救主,來顯明上帝的慈愛和公義。所以我們也看見原本是法利賽派的尼哥德慕、約瑟,或是迦瑪列門下的高才生保羅,以及原本只是補魚的彼得這群的學生們,他們成為一個新的群體,這群體中的人可以體會上帝是愛的人,自然會用愛來回應上帝,所以主上帝使用他們所做的工,堅固他們所做的工。因為當我們想到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當我們心中充滿感謝之時,就不是停留我知,反而是願意委身,讓主來使用。主上帝並不是因為我們多有名,能力有多好,有多厲害,是因為我們願意謙卑學習耶穌怎樣親近需要的人為他們帶來幫助,成為有耶穌基督作主的群體,這樣才能活出上帝公義與慈愛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