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判斷?
以賽亞書16:1-5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誰在判斷?」為題,首先說一個相關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熱鬧市區的馬路邊,當時,小明與阿美坐在車上閒聊。聊著聊著,他們發現兩位警察攔下一個中年男子問話。阿美仔細看了一下那個人,說:「山本頭又戴著墨鏡、一臉凶神惡煞模樣…,應該是黑社會的老大」而小明聽了,說:「一定是魚肉鄉民、做盡壞事,現在被警察發現了,正所謂法網恢恢…」不過,還沒等兩人說完,兩位警察卻是與那人握手,然後,那人就離開了。
不久之後,警察又攔下一位老人,小明看見,就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在的社會這麼亂,連老人也變壞了!」阿美一聽,就說:「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兩人接著又對那位老人品頭論足,說:「這麼老了還做壞事,一定是年輕時好吃懶做…」然而,就在小明與阿美兩人振振有詞地評論那位老人之際,警察卻是微笑著請老人離開。之後,兩位警察又走進路口的超商,對著店員問話,此時,小明對阿美說:「剛才的男人與老人應該線民,現在,警察要去抓掛羊頭賣狗肉的店員了…」
沒想到,阿美還沒有回應小明的猜測,就看到兩位警察手拿飲料,從商店走了出來。接著,兩位警察拿起對講機,似乎是向對講機的那一頭報告,然後,兩位警察向著阿美與小明走了過來,之後,他們打開車門,坐了進去並發動車子,然後,其中一位警察轉頭向阿美與小明說:「你們兩人在這附近假冒慈善團體騙人捐款。剛才,我們隨機問了路人和商家,他們都願意指證你們的罪行,所以,現在就要載你們去看守所了」原來,阿美與小明是坐在警車後座對那些人品頭論足,而接下來,他們要去面對的是法官的審判。
判斷人者也受判斷
雖然只是純屬虛構的故事,但,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振振有詞地判斷他人者可能也是要受判斷的人。當然,從聖經的教導來看,不完全的罪人大概都沒有資格審判他人,正如耶穌曾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翰8:7b)不過,如果有限的人都沒有資格審判他人,則是否會造成每個人都肆無忌憚地照自己喜好而任意而行?如果是這樣,從人類始祖已經悖逆上帝旨意而墮落的原罪來看,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豈不是終將走向自我毀滅或重回混沌?看來,世界上還是需要有判斷者,因此,下文想要從聖經以賽亞書的記載來探討「誰在判斷?」
顯然地,現代基督徒對於本文所提出的「誰在判斷?」應該都有標準答案,因為,在基督教會傳統裡的「使徒信經」已然提到:我信上帝…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與死人。我信聖靈,聖而公的教會,聖徒的相通,罪的赦免,身體的復活,永遠的生命。阿們。因為耶穌將來要審判活人與死人,就讓基督徒對「誰來判斷?」有標準答案;不過,將來的審判「之前」是否都沒有人可以判斷?而如果都沒有判斷,是否,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將因人類已經墮落的罪性而逐漸走向滅絕?…
或許,耶穌基督再臨之前,人類也不是全然不受判斷,畢竟,以耶穌當年對那婦人的提醒來看,耶穌並不是要放任她繼續犯罪,而是提醒那婦人,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8:11)由此看來,耶穌可能是要提醒人「自律」,即,耶穌期待人要遵循上帝的律法,卻不是以律法挾制他人。或許,舊約時代的上帝百姓曾以為彌賽亞要如帝王在世間掌權,即,他們期待那掌權者將滅絕亞述、巴比倫、埃及…,並以絕對優勢的武力與財力建立一個以上帝為名的帝國。而在那帝國裡的帳幕中要設置寶座,由大衛的子孫擔任審判者壓制那些不公義的人。
從舊約中「上帝報仇」的預言來看,對於古實、摩押、以東…等小國,因為都曾在上帝百姓受帝國欺壓時落井下石或助紂為虐,因此,被認為都要被審判且遭受報復。而對此,聖經讀者很容易想到以賽亞對摩押難民的提醒,說「你們當將羊羔奉給那地掌權的,從西拉往曠野,送到錫安城的山。…必有寶座因慈愛堅立;必有一位誠誠實實坐在其上,在大衛帳幕中施行審判,尋求公平,速行公義。」(以賽亞書16:5)其實,從該段經文的前一章看來,以賽亞先是預言要報復那與偤大敵對的摩押國,然後才提醒摩押的難民要在大難臨頭時到偤大境內的錫安城尋求庇護。
當然,以賽亞擔任先知的時代,摩押與偤大國之間並不是友好關係,因此,當摩押被毀滅以後,如果說,偤大國可以接納摩押人到錫安城避難,則摩押人理當先向偤大國進貢羊羔作為表達誠意的禮物。而說到羊羔,可能讓聖經讀者想起「摩押王米沙牧養許多羊,每年將十萬羊羔的毛和十萬公綿羊的毛給以色列王進貢。亞哈死後,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王下3:4-5)那之後,以色列王約蘭聯合偤大王與以東王前去攻打摩押,並且,在路途中,他們請先知以利沙求問上帝,結果,摩押的軍隊眼花撩亂,誤以為三王聯軍自相殘殺,於是誤入聯軍營地而被打得落荒而逃。最後,摩押王在城牆上將長子用火焚燒,而在那之後,三王就沒有繼續進攻,而是各自回到自己的國家。
摩押王以長子為燔祭的舉動為何導致三王離開?針對如此的問題,聖經中只說「וַיְהִי קֶצֶף-גָּדוֹל עַל-יִשְׂרָאֵל有大忿怒臨到以色列」,至於「是誰的大憤怒?」從經文中只知道是單數陽性,因此,有些聖經讀者認為是「上帝對三王趕盡殺絕的行為憤怒」,也有些讀者認為是「三王中的其中一人憤怒,導致聯軍內鬨」,當然,無論三王聯軍離開摩押的理由是什麼,可想而知地,在那個事件之後,摩押人與偤大國之間已經有不共戴天之仇,「以利沙死了,人將他葬埋。到了新年,有一群摩押人犯境,」(王下13:20)而以此來看,若干年以後,當上帝透過以賽亞提醒摩押難民要投靠偤大時,預言中所提之「那坐在寶座上的掌權者是誰?」必然是摩押難民極為關心之問題,因為,如果那掌權者是暴君,則逃難到他的管轄區域內受審判,恐怕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網路鄉民改為:別去明知山)」。
明知山有虎…聽先知的話?或照人的想法?
假使山裡有虎,摩押難民要聽先知的話冒險嗎?如果當年的偤太王是暴君,則摩押的難民為什麼要冒險前去錫安避難?試想,若加薩走廊的難民認為以色列國的總理是殘忍無道,他們會在戰爭中選擇逃難到以色列國境內嗎?顯然地,以色列國與巴勒斯坦之間衝突不斷,那已經造成人民之間的彼此對立,因此,將對方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之後,加薩走廊的百姓就算要避難,也不太可能會選擇投靠以色列國。而誠如前文已提,摩押在三王圍攻事件後已然是與偤太國成為宿敵,因此,對於摩押人民而言,大概不會認為偤太國的王會仁慈地對待他們。
從上述的觀點來看,當以賽亞提醒摩押人要向大衛帳幕裡的掌權者進貢羊羔,試問,摩押的人民會聽信先知的論述嗎?從多數人的判斷來看,先知的提醒彷彿是要摩押人自投羅網,畢竟,摩押與偤太國是宿敵,因此,先知要摩押人民在國家遭遇災難時逃往敵國境內,好比是要二次大戰時的猶太人逃往希特勒所設的集中營。顯然地,以賽亞對摩押難民的提醒,很難讓遭受國破家亡的人相信,或許是因此,從歷史中看來,摩押曾多次向亞述帝國進貢(維基百科 摩押人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1%A9%E6%8A%BC%E4%BA%BA存取於2023/11/6),卻沒有一次照以賽亞所言地投靠大衛帳幕裡的掌權者。
如此看來,在「先知說的」與「人愛聽的」之間,不少人是選擇了後者,畢竟,雖然以賽亞書裡記載著許多的預言,但以摩押人為例,他們後來並沒有聽信先知的話。而說到「人愛聽的」,也想起某位youtuber對現代基督教會現象的看法(https://tw.video.search.yahoo.com/search/video?fr=mcafee&ei=UTF-8&p=%E6%95%99%E6%9C%83%E5%88%A5%E9%AC%A7%E4%BA%86&type=E210TW885G0#id=1&vid=9ff74b6b018f97bb8fa1cc872730c2c6&action=click),在其影片中提到「慕道友導向」的議題,即,有些教會為了要吸引未信者而將聖經的真理簡化,卻在不經意中導致初信者以為「信耶穌是為了成功」。
從現代教會對「成功神學」的反思來看,這位youtuber提出的論點確實有道理;然而,從人性的軟弱來看,「功成名就」又有誰不愛?當然,舊約先知所宣講的多半是與成功無關的預言,也就是說,先知無論是提出警告或安慰的話語,都是期待人們能夠向上帝悔改,進而與上帝恢復和好的關係,也同時讓人因為敬畏上帝而與人和睦。不過,以摩押人為例,他們不會相信先知以賽亞所言,因為,如果他們真得逃難到耶路撒冷,極可能會發現:在偤大國掌權的王將苦待他們,因為,在當年,大衛帳幕裡的掌權者並不是行公義與好憐憫的王。而這,也許是摩押人後來並沒有向偤大國進貢,也沒有與偤大人和好的原因。
從歷史中所記載的現實來看以賽亞對摩押人的提醒,其實,如果聖經讀者站在當年摩押人的立場,或許也不一定會聽信先知的話,畢竟,在偤大國裡的掌權者還不是慈愛的君王,因此,對於當年的摩押人來說,如果貿然聽信先知的話而逃往偤大國,大概是「跑到明知山去給老虎咬」。其實,從現代基督徒的角度來說,應該都知道:以賽亞書所指的審判者是將要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但,在耶穌還沒道成肉身的當時,如果那些摩押的難民貿然向偤大國進貢並前去錫安避難…,可想而知地,下場應該是引起亞述帝國的憤怒,甚至,那些難民還沒到錫安山之前,就已經被同樣害怕亞述軍隊的偤大國王驅逐出境。
可以聽信先知的話嗎?仔細想想,似乎也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畢竟,如果對基督徒提出:你要選擇「先知說的」或「人愛聽的」?大概,即便多數基督徒的腦海裡可能想要選擇後者,但同時卻也都知道標準答案是前者。當然,弔詭的是,從現實生活看來,選擇「人愛聽的」雖然是讓人感到「屬世/世俗化」,可是,如果摩押人當年真得聽信了先知當時的預言,即,在預言實現的時間點尚未臨到之前,已經先貿然照著預言內容去行,其實,那也算是不識時務的行動。看來,對於摩押人來說,先知以賽亞所言真是令他們兩難。
當然,從這樣的角度進一步來看,聖經讀者大概又會想到:以賽亞當年真得有向摩押人提出如此的先知預言嗎?或者,這段經文的聽眾或讀者其實只是針對上帝的百姓?考量當年偤大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大概,崇拜多神的摩押人不大可能會聽信獨一真神的先知所說的話,因此,雖然以賽亞的預言是針對摩押難民的提醒,然而,實際上來說,先知預言的聽眾或讀者應該是只限於上帝的百姓。以此來看,不信上帝的人通常不會遵循上帝的真理,亦即,不認識且不信靠上帝的人多半會選擇「人愛聽的」。而論及「人愛聽的」,雖然不是由先知宣講,但卻又符合識時務的觀點,如此看來,對於「先知說的」與「人愛聽的」之間,或許應該再回到本文的主題「誰在判斷?」
省思:誰在判斷「誰在判斷?」?
從歷史看來,以賽亞擔任先知的時代,摩押一直是臣服於亞述帝國,因此,摩押人的羊羔是不可能進貢到偤大國,也因此,先知對摩押的預言,摩押人是不會聽信的。甚至,聖經中記載「約雅敬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到猶大;約雅敬服事他三年,然後背叛他。耶和華使迦勒底軍、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來攻擊約雅敬,毀滅猶大,正如耶和華藉他僕人眾先知所說的。」(王下24:1-2)從經文看來,摩押人不僅沒有聽信先知的話,在南偤大國被滅之時,摩押還是攻擊者之一。
對於當時的摩押人來說,「誰在判斷?」的答案不可能是大衛帳幕裡的掌權者,因為,當時的彌賽亞還沒有道成肉身。而對於現代基督徒而言,因為相信耶穌基督已經在寶座上掌權,於是會將判斷的權柄交託在上帝的手中。不過,基督徒將判斷的權柄交託耶穌基督,卻不意味著我們會以此判斷那些尚未信主的人,因此,即便未信者選擇「人愛聽的」,基督徒也不因此就判斷他們的判斷。誠如上文所言,有些教會可能著重在「慕道友導向」,因此,不自覺地減少提及先知的話,然而,從摩押人的例子來看,慕道友本來就是未信者,因此,如果以此判斷、認為未信者的信仰有偏差,其實反而令人不解?!
當然,話又說回來,以賽亞的提醒並不是針對當年的摩押人,而以現代處境來說,先知的話也不是針對我們身邊尚未信主的親朋好友。因此,想要讓身邊的未信者慕道,或許,基督徒說的話可以是「人愛聽的」,或者,除了宣講上帝國真理,基督徒也應該針對未信者的需求提供幫助。至於宣講先知的話,當然是更為重要!但,基督徒不要以此作為判斷未信者的標準,畢竟,耶穌的真理違反多數人習慣的功利主義,導致還沒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多半不會接受聖經中的真理。因此,與其以「先知的話」判斷未信者,不如懇求聖靈幫助,讓我們判斷自己是否幫助身邊的人看見信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