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什麼?
以賽亞書43:14-21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主日是待降節第二主日,點燃的第二支蠟燭代表信心。說到信心,想到一個故事:有一次,主日學老師教小朋友背誦台語版的《使徒信經》,課程中,老師發現有一位小朋友不專心,所以在下課之前,老師問那位小朋友,說:「你信什麼?」那位小朋友回答:「我信的,和老師信的一樣」老師又問:「那,我信什麼?」小朋友說:「你信的,和我信的一樣」此時,老師心裡有點不高興,又問:「那,你和我所信的是什麼?」正當老師在心裡想著:「人小鬼大,倒要看看你還能怎麼掰…」,小朋友卻是一本正經地說:「我相信,我們所信的都一樣」。
顯然地,小朋友的回答是標準答案;但,老師可能無法知道小朋友到底信什麼?…當然,對於現代基督徒而言,即便記憶力衰退而無法將《使徒信經》背起來,也還是可以輕易地在聖詩裡翻找,因此,要緊的不是背誦,而是明白與相信《使徒信經》的內容。對此,以待降節時「等待耶穌基督再臨」的處境來說,對於《使徒信經》裡所述的「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與死人。」試問,教會裡的每一位兄姊都誠心誠意地明白且相信嗎?或者說,假使那位主日學小朋友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誦《使徒信經》,是否就代表他是誠心實意地在等待耶穌再臨?
照《使徒信經》所述,耶穌再臨時要審判活人與死人,因此,等待耶穌再臨的基督徒會對此有所警醒,即,如果某人沒有預備好要面對耶穌再臨時的審判,極可能地,那人會對「耶穌再臨」的這件事有所緊張。當然,如果某人是從容地等待耶穌再臨,則應該有兩個可能,其一,某人已經如聰明的童女預備好燈油(太25:1-4),其二,某人只是表面上等待耶穌,實際上,提著空空如也的燈已經透露出其內心根本不相信那新郎會來。從現實生活來看,基督徒的內心若是沒有真正相信耶穌會再臨與審判,則或許就忽視了待降節的意義,而本文以「主必再臨,你相信嗎?」為題,乃是想要從受擄中的以色列人之經驗探討台灣人基督徒對耶穌再臨的信心。
主必再臨,你相信嗎?…從受擄中的以色列人與現代處境的台灣住民來看
以賽亞書中提及「逃離巴比倫」(賽43:14-21),而對照以色列歷史,可能,那是指波斯帝國取代巴比倫以後、允許被殖民者回歸故里的情況。論及波斯帝國允許被殖民者採「地方自治」的政策,其實,在巴比倫帝國與先前的亞述帝國時期,此乃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因為,亞述帝國與巴比倫帝國的政策都是將被殖民的異族文化消滅,即,透過將人民擄到異鄉並迫使異族之間通婚達到消滅其原有文化與宗教之目的。對此,生活在台灣的住民或許也不陌生,畢竟,台灣人曾先後被帝國主義者強迫說日本語(Nihongo大和民族語言)以及北京官話(Mandarin滿洲語、滿大人),而帝國主義企圖消滅被殖民者原有的語言和文化,應該是為了要滿足「統一」的慾望。
誠如聖經創世記第11章所記載的「巴別塔事件」,上帝並不喜悅帝國「一統天下」的行徑,因為,一統天下的背後是企圖將自己塑造為掌管一切的上帝,也就是說,帝王想要統一的慾望其實是透露出搶奪上帝榮耀的動機。並且,從歷史中觀察,為了滿足一統天下的慾望,帝王多半會利用「造神運動」與「愚民政策」。事實上,不用回顧歷史中長遠的過去,只要觀察現代社會裡某些「政治人物的粉絲」,就多半可以從他們「絕對支持特定人物的心態與行為」合理猜測「被支持者已經在粉絲內心成為神一般的存在」。難怪,古代的帝王總被冠以「法老」「神子」「奧古斯都」「天子」…的名號,大概就是要藉著刻意塑造的完美形象統治盲目跟從的群眾。
上帝透過先知提醒那些民智未開的群眾,讓他們不要因為被殖民而誤以為巴比倫的帝王是大有能力的神。或許,如果從曾經被殖民的台灣歷史省思當年受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處境,顯然地,在異鄉被殖民的苦難壓迫中,以色列人民中應該會有些想要成為巴比倫人。如此的情況,或許就像是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花岡一郎,在日本殖民政府的「理蕃政策」中成為了「皇民化」的樣本,甚至,在面對親族對日人出草的時候,他選擇以「日本武士道精神」切腹。對於當年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而言,或許,在異鄉幾十年的生活,早已經讓他們不再繼續相信上帝所應許的歸回,於是,他們在異鄉落地生根、甚至可能已經放棄自己原有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
對那些被擄在巴比倫的上帝百姓而言,很可能會想:如果自己一生下來就是巴比倫人,那該有多好?正如受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台灣人,可能在不自覺中會欣羨身邊的日本人,因為,當執政者將公民與被殖民者的權益地位刻意區別,就很容易讓處於較低階層的人民產生「想要往上爬」的動機。而那想要成為「帝國公民」的慾望,可能會導致某些被殖民者看輕自己原有的身份認同,即,因為屈服或欣羨帝國的威權,或許會讓以色列人民放棄自己「上帝選民」的身份。因此,先知以賽亞提醒以色列人民「因我使曠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賜給我的百姓、我的選民(עַמִּי בְחִירִי)喝。」(賽43:20b)以「屬於上帝、被上帝揀選」的身份讓以色列人在被殖民的處境中繼續等待上帝的應許。
受擄時期,「屬於上帝、被上帝揀選」乃是以色列人重要的身份認同,因為,身為上帝的選民,他們可以繼續期待那位帶領祖先出埃及、過紅海、經曠野、在迦南地建立國家的上帝,可以讓他們不至於絕望,反而耐心等待上帝再次施行拯救的應許。當然,上帝透過先知還特別提醒選民們一個重點-「不要將上帝的大能限制在先前的拯救事件中」,或許,因為經文裡提到的「耶和華在滄海中開道,在大水中開路,使車輛、馬匹、軍兵、勇士都出來,一同躺下,不再起來;他們滅沒,好像熄滅的燈火。」(以賽亞43:16-17)導致受擄的以色列人想起「埃及軍隊被淹沒於紅海事件」,而對於已經安穩居住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而言,他們可能會想:我們已經在此安居樂業,雖然是二等公民,但比起過紅海之後要面對的曠野生活,不如在此委曲求全。
的確,以色列百姓被擄到巴比倫以後,雖然是被殖民者,但至少在帝國的保護之下,他們不需要再面對其他強國的壓迫。事實上,如果以受擄時期長達七十年之久來看,受擄的以色列人之中可能已經有在異鄉出生成長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這些人即便是曾經從長輩手中聽過出埃及事件,其實,對他們而言,或許只是當做古老的傳說、聽聽即可。對此,如果從移民海外的台灣人來看,似乎,「融入當地社會」才是移民者的目標,至於回到故鄉,其實,從現代處境來看,那不是很重要的事。不過,對於受擄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來說,回到故鄉是具有信仰上的意義,因此,上帝透過先知提醒:「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要記念從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時的事。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以賽亞43:18-19)
上帝要做新的事,不一定是複製先前的出埃及與過紅海事件,而是要讓選民經驗上帝那「出人意料之外」的大能。或許,包括現代台灣處境中的基督徒,不少人會以過去的經驗限制對上帝大能的認識,即,將上帝侷限在過去的歷史中,以為上帝只能照著聖經裡記載的方式拯救人類。因此,有些聖經讀者在將聖經裡的事件對比現代處境之後,認為被夾在強國權力鬥爭之間的台灣,其所面對的困境正如當年的北以色列國,甚至,如果以宗教信仰的層面來看,在台灣社會裡拜偶像的程度,可以說是比當年的北以色列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從上述的事實來看,即便是深信上帝的基督徒,也難免對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感到擔憂。
在國際間,台灣的處境似乎是已經受擄於帝國的掌握,畢竟,國際間承認台灣的國家並不多,導致台灣人的身份難以在世界上被認同。尤其,從新聞媒體得知,其實有戰鬥機在我們的家園天空飛來飛去,雖然,多數的台灣民眾沒有專業的軍事背景,但,試想,如果我們的家門口常有帶著球棒的凶神惡煞走來走去,難道不會讓我們產生危機意識?而,正像是當年受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當我們看清楚自己所面對的處境,大概就會以過去的經驗評估,於是,在發現時空背景已然不同的情況之下,或許就有些人因為「料想不到」上帝要如何以「過紅海的方式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巴比倫」?於是,將上帝的大能限制在過去的經驗中,就讓某些以色列人民「不相信」自己能夠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現代基督徒如果對以賽亞書當年的隱含讀者將心比心,極可能地,我們會發現「人所料想不到的神蹟」往往會限制人們對上帝的認識。從上帝後來讓以色列人民回歸耶路撒冷是「透過波斯王古列的政策」來看,其實,在如此的事發生之前,極可能地,不少以色列人民難以想像「在兩河流域與迦南地之間的平原,上帝要如何帶他們過紅海?」也就是說,從過去的經驗中,受擄於困境中的人們很難想到上帝竟然使用波斯王古列,讓他作為牧人幫助以色列人建造耶路撒冷與重建聖殿(賽44:28)。當然,誠如上帝對受擄的以色列人所行之「新事」,在現代台灣處境中,上帝難道不會再次以「人所料想不到的行動」對信靠祂的人民施行拯救?而如果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相信上帝的應許,又該以什麼樣的心態與行動等待上帝應許的實現?
省思:相信主必再臨的態度與行動?
生活在台灣的基督徒如果對耶穌再臨充滿信心,則會警醒預備並從容等待耶穌再臨與審判之後的獎賞!當然,誠如上帝透過以賽亞所言,上帝拯救的計劃乃是人所料想不到的「新事」,因此,如果只想以自己的有限推測上帝成就對信靠者應許的方式,或許,那是想要以人類過去的經驗限制上帝的大能。以聖經讀者的處境來說,聖經的記載不一定是要作為人們對未來的計算資料,即,基督徒不需要以過去已經發生的神蹟作為預料上帝在將來的行動。畢竟,從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看來,每一次的拯救行動都是出人意料之外的新事,因此,信靠上帝的人不是從每一次的神蹟中歸納預測將來的新事,而是在那些神蹟中學習信靠上帝。
對上帝的信心,比知識更重要!而說到對上帝的信心,其實也是信主的基督徒得享平安的關鍵。其實,每一年的待降節,基督徒都被提醒「耶穌要再臨」,久而久之,或許有些人會習慣地將「耶穌再臨」視為「耶穌的事」。不過,耶穌再臨並不只是耶穌要成就的應許,也是基督徒應該對自己內心與行為的省思。對此,記得曾以「久別重逢的情境」作為比喻,即,假設兩位好朋友或至親在久別後重逢,試問,比較有可能的是一人站在原地等待另一人前來擁抱?或者是兩人同時向著對方快步走近而互相擁抱?…顯然地,相信耶穌再臨的基督徒不會在原地等待耶穌靠近,卻是會因為內心期待親近耶穌而有相對應的行動。當然,誠如上文所言,既然知道耶穌再臨時要施行審判,則在等待耶穌再臨的期間,我們就當懇求聖靈幫助,記得並且實踐耶穌對基督徒的一切教導,等待主所應許之令人料想不到的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