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奴僕
以賽亞書65:8-16;馬太福音25:20-23、31-40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主的奴僕」為題,首先想要問:「誰是主的奴僕?」或許,不少人認為,主的奴僕是指教會裡的長執、團契會長與機關首長;不過,從以賽亞書的記載看來,上帝說:「我必從雅各中領出後裔,從猶大中領出承受我眾山的。我的選民必承受;我的僕人要在那裡居住。」(主的奴僕是指上帝所揀選的所有人,因此,所有歸屬主耶穌的基督徒都要做主的奴僕。而既然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主的奴僕,則首先我們想要知道「為什麼要做主的奴僕?」
在以賽亞書裡記載「耶和華如此說:葡萄中尋得新酒,人就說:不要毀壞,因為福在其中。我因我僕人的緣故也必照樣而行,不將他們全然毀滅。」(賽65:8),顯然地,上帝應許主的奴僕「不被滅盡」,正面來說就是「永生/與永恆上帝連結的生命」,不僅如此,因為上帝說「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我的僕人必得吃,你們卻飢餓…我的僕人因心中高興歡呼,你們卻因心中憂愁哀哭,又因心裡憂傷哀號。」(賽65:13-14)讓我們知道「在與上帝連結的永恆生命中,主的奴僕要享受主所賞賜的歡喜」。
聽見以賽亞書的論述,多數人應該都會想要成為主的奴僕;不過,從現代處境看來,有些高科技業的工程師會為了健康或家庭生活而離職,這意味著「即便有優渥的報酬,若是為工作付出的代價太高,還是有可能被拒絕」。而以此來看,可能有人質疑:「是否有人會拒絕擔任主的奴僕?」對此,以賽亞書中的確有提及某些人拒絕做主的奴僕,即,那些「離棄耶和華、給時運(迦德)擺筵席、給天命(米尼)盛滿調和酒的」(賽65:11),而對於那些拒絕做主的奴僕者,聖經讀者應該會想問:「為什麼離棄上帝?」
從經文所述來看,拒絕做主的奴僕者或許也不是懶惰,反而,他們為了迦南宗教裡的時運與天命神祇辦桌調酒,可能付出了更多的勞力與錢財。若是如此,以賽亞書裡記載的那些拒絕做主的奴僕者,他們並非不做奴僕,而是拒絕成為主上帝的奴僕。而令人不解的是,既然以賽亞書已經提及做主的奴僕之益處,為什麼還有人不願意做主的奴僕?甚至,不僅是不做主的奴僕,還反而因為服事迦南宗教的神祇而惹怒上帝?對此,以下先從聖經的記載探討,再於現代基督教會處境中來省思。
為什麼不願意做上帝的奴僕?從聖經記載來看…
論及服事迦南宗教的神祇,應該與所羅門拜偶像有關。列王記作者提到「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 神。」(王上11:4),顯然地,以色列人拜偶像是受到所羅門王的影響,而所羅門則是因為寵愛許多外邦女子,才會在後來受誘惑而學外邦人崇拜偶像。論及所羅門所娶的那一千位外邦女子,其中至少有七百位妃子是來自外國的公主,因此,不少聖經讀者認為,所羅門是以政治聯姻的方式達到外交之目的,而從所羅門所累積的財富看來,外交的穩定著實為以色列聯合王國帶來興盛。
以色列聯合王國得以興盛,應該會讓以色列人民更加效忠所羅門,而若是再考量所羅門獻聖殿時所立下的錫安之約(王上第八章),則所羅門儼然已經是摩西之後另一位帶領以色列十二支派向神立約的人物,或者說,所羅門的地位可能已經等同摩西的接班人,至於錫安之約,也可能在人民的不知不覺中取代了乃奈之約。照理說,所羅門獻上聖殿給上帝以後,應該算是達成作為上帝僕人的任務;不過,所羅門顯然並不滿足於此,他還繼續要擴充軍事力量、建造防禦工事、取得更多的金銀財寶…,如此的行徑,大概讓聖經讀者合理猜測出其內心已經不將自己視為上帝的奴僕。
所羅門的慾念似乎已經被養大,他不滿足於為上帝建造聖殿、不滿足於為上帝治理人民,極可能地,他想要治理「自己的」百姓、建立「自己的」帝國。而要建立帝國並讓自己成為帝王,最簡單的方式大概是「學習周遭國家的帝王」。畢竟,無論是埃及、西頓、摩押…,他們的統治者在其人民眼中都是高高在上、宛如神明一般的地位,因此,聰明如所羅門者當然會想到「只要引進周遭國家的愚民政策,就可以輕鬆地控制百姓並讓自己成為獨裁的帝王」。而以如此的角度來看,所羅門透過重稅與過重的勞務壓榨人民,極可能是進行「造神運動」的策略。
問題是,所羅門為什麼要將自己塑造為神一般的存在?為什麼所羅門不滿足於擔任上帝的僕人,卻要讓自己成為壓榨宰制人民的帝王?按照以賽亞書的記載,成為上帝的僕人乃是受造者可以得到的最大榮耀,如果還想要更進一步地掌控上帝的百姓,就可能是企圖提升自己的地位,甚至,嚴格來說,控制上帝百姓的企圖,已經透露出想要搶奪上帝榮耀的野心。身為上帝的奴僕,不可以將上帝的選民視為自己的百姓,因為,上帝的僕人本身也是上帝的選民,我們在上帝面前都是僕人,所得到的獎賞都是「在永恆的生命中享受主所賞賜的歡喜」。
所羅門可能是不滿足於只擔任上帝的僕人,因為他確實是比其他的上帝選民更加聰明,也確實地在服事上帝的事工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許也因為如此,他想要宰制其他的上帝選民、企圖讓上帝的選民變成自己的百姓,於是,他為了學習功利主義的策略而引進偶像崇拜,為了得到帝王的權位而採用愚民的詭計。結果,照聖經記載(王上12:1-19),當所羅門王過世以後,北方支派的代表們前去與所羅門之子談判,而在那關鍵的三天以後,聯合王國在極為興盛中一分為二,亦即,所羅門一生努力所建造的帝國,在極短的時間裡失去大半江山。因為他不願意安份地擔任上帝的奴僕,卻自以為聰明地想要搶奪上帝的榮耀!
為什麼不願意做上帝的奴僕?從現代教會處境來看…
從現代基督教會的處境來看,所羅門不願意擔任主的奴僕乃是值得省思的問題。如果,上帝的奴僕企圖建造「基督教帝國」,即,為了擴充教勢的版圖而不惜奴役壓榨信徒、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惜引進以功利主義為基礎的策略、為了讓教會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而指定合乎自己心意的接班人…,可能,那是在不自覺中走了所羅門的老路。當然,從現代台灣的處境看來,所羅門企圖建立帝國的行徑,大概不會被社會大眾看作奇怪,畢竟,台灣社會裡的多數人是以功利主義為主流思想,但仔細想想,基督教會裡難道也可以接受那來自偶像崇拜的觀念?
對此,也想到耶穌所說的比喻「領五千、兩千與一千的三個僕人」(馬太福音25:13-23)。或許,有些基督徒認為:身為上帝的僕人,應該要以兩千再賺兩千、五千再賺五千,因此,不自覺地將上帝的僕人所做的工「量化」,即,只注意到兩位僕人所說的「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馬太25:20、22)卻忽視了耶穌對兩位僕人所說的都同樣是「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馬太25:21、23)也就是說,現代聖經讀者可能因為「量化」的觀念而聚焦於「數字」,卻忽略了耶穌所看重的是「良善又忠心」。
論及「良善又忠心」,乃是主耶穌對奴僕的期待與嘉許,至於「賺多少」則是奴僕對自己的評量。因此,在耶穌的比喻裡,當那領一千的僕人將主人託付的一千原封不動地歸回,主人生氣地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馬太25:26-27)言下之意,如果那領一千的僕人只以最不冒險的方式賺得些許利息,主人也會接受他的做法,因此,極可能地,耶穌在乎的不是僕人沒有領一千再賺一千,而是因為那僕人「又惡又懶」而感到失望。
當然,如果耶穌不是以多數人較熟悉的「數據」判斷僕人的好壞,則聖經讀者可能會想問:何謂「良善又忠心」?何謂「又惡又懶」?…從馬太福音書的記載來看,第21章已然提及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因此,之後出現的比喻都是耶穌在釘十字架(第26章)前對學生們的課業總複習。而以此脈絡來看,對於耶穌而言,主的奴僕之「良善又忠心」應該是在於「實踐主所教導的一切真理」。耶穌教導的一切,包括「五千、兩千與一千」的比喻之後的「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25:40)
極可能地,耶穌要提醒跟隨者們:「良善又忠心,不是以『服事多少人?』為評量,而是要『許許多多的我們』都做主的僕人,即便所服事的只有至微小的一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馬太25:14-30)與「服事至微小者的義人」(馬太25:34-46)之間,耶穌還提到「溫馴的綿羊」(馬太25:31-40),而若是將耶穌的比喻與以賽亞書的論述一起看,則讀者會發現:「上帝的選民=主的奴僕=溫馴的綿羊=義人」都要「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馬太25:34b)。
結語
做主的奴僕要「進入上帝國」,而上帝國是指「被上帝掌權」,也就是本文開始時所提之「與上帝連結的永恆生命」,以及「在永生中享受主所賞賜的歡喜」。或許,有些人誤以為做主的僕人是難以擔負的軛或重擔,但,耶穌給每一個人的軛其實都是量身訂做的,只要我們存著善良與忠心,就可以擔起那軛來幫助我們身邊至微小的人。其實,基督徒都知道上帝是看人的內心,至於「數據化」則是人們不自覺地以有限的眼光評價。而論及「有限的眼光」,可能會侷限了人對上帝的認識,也就是說,當人只在意自己的觀感與判斷時,很容易曲解了「上帝賞賜的永恆生命」。
一個人的想法或價值觀,往往受那人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環境影響,而如果僅以人們自己的主觀作為判斷的條件,極可能就會忽視上帝永恆的計劃與賞賜。對此,想起一個故事:一百多年前的美國,有一對宣教師夫婦被派到非洲的偏鄉服事…。多年以後,兩人已達退休的年紀,於是,母會為他們買了船票,讓他們搭一艘郵輪返回故鄉。在那一艘船上,他們結識了另一對來自美國的老夫妻。經過交談以後,宣教師夫妻得知:那一對老夫妻是由子女出錢、讓他們到非洲旅遊的。而因為同樣是來自美國,兩對老夫妻在郵輪上常常一起吃飯、聊天。
到了船隻靠港的那天,兩對夫妻一起吃過早餐,整理好行李並準備下船。只見一下船,那對老夫妻的子女就帶著孫子來迎接,而看著那對老夫妻興高采烈的模樣,宣教師太太對先生說:「真羨慕他們,一下船就有人來接,不像我們,還要自己搭火車回家…」。宣教師老先生笑了笑,說:「我們是主的僕人,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家鄉還未到…」其實,身為主的僕人,最後要進入的是上帝永恆的家,因此我們期待的是上帝對我們說:「良善又忠心的義人們,都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