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墮落
約書亞記24:14-18;士師記2:10-19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不再墮落」為題,想要省思士師記裡「逐漸墮落」的惡性循環模式。從士師記的描述看來,該模式為:上帝的選民隨從迦南居民拜偶像,之後,上帝將他們交在敵人手中,於是,以色列人就向上帝哭求幫助,然後,上帝差遣士師帶來公義並讓他們享受若干年的和平;不過,在和平度過一段日子以後,上帝的選民會再次隨從迦南人拜偶像,於是,他們又被交在敵人手中受苦並再次向上帝哭求幫助……。上述的情形,或許也讓現代基督徒省思:生活在台灣社會裡的基督徒,是不是在偶像崇拜普遍的環境裡也有「逐漸墮落」的可能性?
不少人曾聽過「一代清、二代明、三代你請我沒閒、四代神明偶像整厝間」,如此的說法乃是要提醒教會可能存在「對上帝的信靠,一代不如一代」之現象;不過,若是從基督徒個人生命歷程自我省思,或許也可以發現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有可能逐漸冷淡,即,與剛決志信主的時候相比,基督徒可能會如出埃及後第二代的以色列人民,因為迦南地未信者的影響而忽視上帝的實存。而無論是基督徒個人或教會群體,如果有如此危險的可能性,則省思士師記裡「逐漸墮落、惡性循環」的模式,或許可以讓人預防或亡羊補牢,因此,下文想要從當年以色列人的經驗探討「如何不再墮落?」
不過,探討之前,先要說一個故事:話說,有一天,幾隻小獅子圍繞著獅子爸爸,問說:「為什麼你的頭髮那麼多?」獅子爸爸驕傲地甩一甩頭,說:「這些叫鬃毛,可以讓我在大草原中保暖,也可以讓我在與敵人打鬥時保護脖子!」小獅子們聽了,很羨慕地又問:「那,除了可以保暖和保護自己,鬃毛還有什麼作用?」獅子爸爸聽了,微笑地再次用力地甩頭、讓鬃毛更加蓬鬆而顯出雄糾糾的模樣,然後說:「還可以耍帥,不然,你們的媽媽怎麼會愛上我?」此時,獅子媽媽聽見,就走了過來,說:「不只是鬃毛,造物主還給我們獅子很多厲害的武器」。
小獅子們一聽,就問獅子爸爸:「我們還有什麼厲害的?」獅子爸爸於是刻意大聲吼叫幾聲、張開大嘴並露出尖銳的牙齒,然後說:「除了鬃毛,造物主還給我們很厲害的牙齒,別說是咬住草原上的動物,連大石頭都可以輕易咬碎…」此時,小獅子們又興奮地問:「那,除了牙齒,造物主還有給我們什麼厲害的武器?」獅子爸爸哈哈大笑,一邊說一邊舉起前腳,說:「你們看我的爪子,隨便一揮,草原上的樹木就會被撕裂」獅子爸爸說完,又伸出爪子在小獅子們面前炫耀,然後說:「堅固的牙齒和犀利的爪子是造物主給獅子最好的禮物,讓我們可以在大草原上稱霸!」說完,又大吼了一聲,而此時,一隻小獅子又好奇地問:「造物主給我們尖牙利爪,那,為什麼又讓我們出生在動物園?」
逐漸墮落的惡性循環是如何開始的?
獅子本是在草原上生活的百獸之王,為何小獅子們會出生在動物園裡?…顯然地,問題要從他們的長輩在還沒有被關進動物園前來看。相似地,要想讓「逐漸墮落」的模式不再繼續,也可以先思考該模式是如何開始的?而如果以「獅子被關」來看,可能,聖經讀者也會聯想到「上帝的選民被擄」,對此,記得曾經說過,舊約聖經最後被編輯的時間點乃是在「受擄歸回」時期。當時,以斯拉等人為了讓從受擄之地回歸耶路撒冷的上帝選民重新遵循上帝的旨意,於是將前人留下的典章律例與歷史書重新編輯。而如果從受擄的角度來看,或許,當年的偤太餘民(remnant)會問:「身為領受上帝恩典的選民,為什麼我們的遭遇如此悲哀?」
顯然地,從以斯拉等人帶回耶路撒冷的聖經記載裡回顧,他們就會發現「被關在異鄉的起因,乃是祖先們在迦南地一再悖逆上帝所賞賜的律法,於是,逐漸墮落的結果是失去國家」,因此,對於受到上帝嚴格管教的以色列人民來說,他們從聖經裡得到的教訓是「不可輕忽上帝的命令」。如此看來,當年受擄歸回的以色列人民會從「先民逐漸墮落的模式」省思「上帝原本已經賞賜給我們應許之地,卻因為我們的祖先隨外邦人拜偶像而導致國破家亡」。而論及拜偶像的這件事,可以說是「逐漸墮落的起頭」,因此,聖經讀者可能會想要探討「如何在開始前阻止?」
顯然地,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墮落的人無法「穿越回到過去」,因此,已經發生的悲劇只能作為後人的警惕,至於來日可追的改善,才是當年受擄歸回的上帝選民與現代基督徒應該重視的功課。當然,即便能夠回到過去,從耶穌所說的「財主與乞丐」之比喻來看(路加福音16:19-31),從未來帶回過去的警惕,並無法阻止「不信的人」犯錯。而的確,從出埃及記的描述來看,上帝預先透過摩西頒佈十誡,後來還是發生了拜金牛事件,不僅如此,到達迦南地邊境之時,上帝的選民還因為不信而進入曠野受操練。甚至,經歷約莫四十年在曠野倚靠上帝的生活,那些人的下一代在進入迦南地以後還是與先前剛出埃及的上一代一樣 – 崇拜人手所造的偶像。
回顧拜金牛事件,當時,悖逆上帝的人民要求亞倫造偶像是為了要「用來引路」,而在上帝以雲柱與火柱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以後,照聖經記載(士師記2:11),他們卻又崇拜另一頭牛 – 巴力(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崇拜的公牛原本是暴風雨神巴力之坐騎,後來人們也以牛犢模樣的偶像代表巴力)。從現代聖經讀者的角度來看,可能會疑問:多年親身經驗「上帝同在」的以色列人,他們在進入迦南地以前曾堅定地宣告:「我們斷不敢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別神」(約書亞記24:16),為什麼在進入迦南地以後的第二代會悖逆上帝?難道,他們的上一代沒有將出埃及事件中的神蹟與曠野中的經驗傳承給他們?
對於出埃及後的第二代以色列人離開上帝的問題,現代基督徒很難聽他們親口說明其中的原因;不過,如果從現代台灣社會處境來看,有些基督徒的後代離開教會,或許可以讓聖經讀者用來合理猜測。從當年上帝的選民在迦南地拜偶像之情況來看,極可能地,現實生活中所帶來的壓力與誘惑會導致某些人離開上帝,以現代處境來說,升學壓力可能會讓教會裡的孩子無法參加團契,因為,如果沒有參加補習班的課程可能讓孩子無法與同學競爭,而如果考試成績輸給未信者,在功利主義為主流文化的社會裡,甚至還會讓人質疑:「信耶穌,考試成績又沒有比較好,為什麼要信?」
誘惑人離開上帝的因素?
信耶穌的孩子,考試成績會比較好嗎?…或許有些人會用但以理的例子提出肯定的答案,即,依照「這四個少年人, 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但以理書1:17),認為「上帝讓敬虔的但以理有聰明的知識」;不過,從但以理的經驗看來,讓他在波斯王面前嶄露頭角的是上帝所賞賜之「屬天智慧」,卻不是他在波斯帝國所學的學問。也就是說,如果但以理沒有「明白上帝旨意」的智慧,則他不過是波斯帝國裡許多外籍好學生之一,並且,如果他只是在波斯帝國的學問上有優秀成績,就不可能比那些波斯帝國的師長「勝過十倍」(但1:20)。
顯然地,如果依照波斯帝國的老師對學生的評分標準,但以理即便在波斯的文字學問上表現優良,也不會勝過那些未信者的標準答案,甚至,因為他的答案是以上帝的旨意為準則,就不會讓波斯帝國的老師們全然接受。以此來看,上帝賞賜聰明智慧給但以理,並不能讓人因此認為「信耶穌,考試得高分」,畢竟,信耶穌的基督徒是從上帝領受屬天智慧,因此,在學校成績上不一定會比未信者得高分。而以此來看當年在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民,他們或許是以為「信上帝,得成功」,於是才被誘惑並接受迦南宗教的「拜巴力,得豐盛」。
關於聖經所提及的巴力(士師記2:13),與亞斯他錄都一樣是與代表生產或生育的偶像,也就是被迦南人視為「掌管豐盛(prosperity)的偶像」,而如果人們選擇的偶像是被設定為「帶來豐盛」的角色,則那些拜偶像的人就很明顯是相信「成功神學(Prosperity theology)」。說到成功,大多數人都喜歡,但,追求成功並不是人們敬拜上帝的動機。事實上,每個人對「成功與否」的定義都不同,因此,上帝又怎麼會照著每個人的不同認知而給予滿足?或者說,如果兩位基督徒同時追求同樣且僅有的目標(比方說,班上的第一名或國家的總統),則上帝滿足其中一人,不就會造成另一人的損失?
以「成功」作為信仰的動機,就會衍生與「功利主義」相關的問題。從出埃及後的第二代以色列人民逐漸墮落的惡性循環看來,迦南地裡沒有被除滅的「功利主義」文化已經影響他們,因此,在不知不覺中,上帝的選民誤以為「想追求成功,就要拜偶像」,於是將上帝嚴格禁止拜偶像的誡命忘得一乾二淨。而從聖經記載看來,極可能地,當他們開始隨著迦南人拜偶像以後,在一段時間裡,並沒有發生什麼事,因此,那或許讓那些人誤以為「沒有遵循上帝的命令,好像也不會怎樣?」而對此,從現代聖經讀者的角度來看,「逐漸墮落」應該是在「事後」才整理出來的模式,也就是說,在當時的處境中,墮落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墮落,而是要等待上帝允許外敵攻擊他們的時候,才會想起「要回頭來哭求上帝」。
從現代聖經讀者的角度來看,當年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以後的逐漸墮落,其實,上帝早已經透過摩西與約書亞提醒他們。不過,顯然地,那些事先的提醒並沒有讓進入迦南地的第二代以色列人民得到警惕,而從現代教會處境來合理猜測,在曠野裡的那一代上帝選民不大可能沒有傳承上帝所頒佈的十誡,因為,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民之所以開始拜偶像,大概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並且,在悖逆上帝以後沒有立即受到處罰的情況下,那些陷入逐漸墮落模式的人們可能誤以為「照自己的慾望任意而行,好像也不會怎樣?」於是,直到那樣的惡行越來越嚴重,導致上帝藉著敵人教訓他們,他們才意識到要「回到上帝面前哭求!」
結語
從上述的過程看來,或許讓現代基督徒感到無奈,畢竟,摩西與約書亞事先提出的警告,並沒有阻止逐漸墮落的發生,而如果連那曾經受以色列人民尊敬的人物都無法阻止逐漸墮落的開始,則現代基督徒中大概也難免會有逐漸墮落者。可想而知地,如果摩西與約書亞事先對以色列人民的警告無法達到預期的果效,則現代基督徒或許也難以保證「從小對下一代的信仰造必然能避免逐漸墮落的發生」。難怪,對於「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大衛鮑森牧師曾感慨地表示:很多基督徒在青壯年時期離開教會,到老才回頭並對信仰火熱。
其實,從希伯來聖經看來,גַּם כִּי-יַזְקִין לֹא-יָסוּר מִמֶּנָּה (箴言22:6b)可以翻譯為「到老他也(גַּם also)不偏離」,也可以翻譯為「並且(גַּם also),當他年老時不偏離」,也就是向大衛鮑森牧師所說: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雖然他們可能在青壯年時迷失(進入曠野),但上帝還是會保守自己的兒女,到了他們年老時就會浪子回頭。以此來看,當年親身經驗上帝行神蹟大能的以色列人民,在他們的後代身上還是發生拜偶像的惡事,雖然這讓聖經讀者感到警惕,但事實上,預先教導孩子們認識上帝的真理,不見得能讓他們從此在信仰上無風無雨。不過,從「上帝永遠不放棄悖逆的子民」這個事實來看,基督徒在教導孩子走當行的正道以後,自己也要學習不斷地為孩子禱告並將孩子交託給愛他們的上帝。
換句話說,從以色列人的經驗看來,雖然第一代出埃及的上帝選民無法將自己在曠野裡建立的信仰全然傳承給後代,或者說,雖然進入迦南地的第二代上帝選民難以避免地被迦南文化誘惑,但是,上帝卻是能在他們逐漸墮落的模式中不斷興起士師,並讓士師們適時地彰顯上帝的公義。當然,健忘的以色列人民在經過一段安穩的生活以後,又會繼續逐漸墮落的模式,然後,等在他們前方的就又會是讓他們哭號的困境,而那之後,他們又會回頭向上帝求助…。
如果聖經讀者從「論斷」的立場來看,「逐漸墮落」模式會讓人認為「以色列人民真是頑固不寧,枉費上帝揀選他們的好意」。不過,如果從「自省」的角度來看,則可能會認識上帝的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從上帝拯救的歷史來看,逐漸墮落的模式沒有全然被阻止,因為信靠上帝的人們仍然生活在受功利主義影響的環境中;然而,以「浪子與慈父」的故事為例,耶穌並不是以「那從未離家的大兒子」作為彰顯天父慈愛的角色,反而,耶穌在比喻中提醒:曾如羊迷失的浪子(路加15:11-32),當他在風雨中歷練之後,更能夠明白「公義正直的天父上帝對選民有難以想像的慈愛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