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所說的復活
馬可福音12:18-34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主日是復活節主日,有些教會在復活節主日禮拜之後舉辦讓小朋友尋彩蛋的活動(Easter Egg Hunt)。而說到尋彩蛋的活動,想起一個笑話:話說,在美國某個鄉村教會裡,主日學老師們每年都為藏彩蛋的位置傷腦筋,因為,禮拜堂後院裡可以藏彩蛋的地方有限,導致主日學小朋友很容易找到所有的彩蛋,也使得活動很快就結束、沒有驚喜。後來,老師們商量,決定請青少年團契幫忙,用年輕人的創意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於是,青少年團契在復活節前一天的聚會以後,每個人都分配一些彩蛋,在禮拜堂後院裡找適合的藏蛋地點。
第二天,主日學小朋友興高采烈地跟著老師到院子裡要尋彩蛋,結果,卻發現一隻火雞先生正生氣地追著孔雀跑…。說到那個院子裡會出現火雞與孔雀,乃是因為教會幾位長老都很喜歡動物,就在院子裡養兔子、小豬、以及許多的鳥類。而以空間來說,那個院子算是相當大,因此,動物們各自有自己的領域,平時算是相處融洽,也因此,主日學老師們感到很奇怪、不明白「為何火雞先生會想要與孔雀打架?」於是,老師問青少年們:「昨天藏彩蛋時,有沒有發現什麼異樣?」此時,青少年團契的會長轉頭問幾位同伴,說:「該不會是火雞先生發現我們藏在火雞窩裡的彩蛋?」
其實,孔雀的外表雖然是色彩繽紛,所生的蛋卻並不是彩色的,因此,火雞先生真的是誤會了。事實上,說到彩色的復活蛋(Easter Egg),一般認為是與北歐神話裡的春天女神(Eastre / Ôstara)相關,而論及春天女神,因為其能力是在於「豐收/多產」,在北歐民間宗教傳說裡就將她與多產的兔子相關聯,而因為在該傳說裡的兔子本是一隻鳥,於是又出現尋蛋的習俗。當然,聖經裡記載的「耶穌復活」事件與春天女神的傳說是不一樣的,並且,以英文來說,耶穌論述的復活是resurrection(可12:18、23),因此,有些聖經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復活節被稱為Easter?」
耶穌復活的日子為何被稱為Easter?
論及耶穌復活與Easter 產生關聯的緣由,一般會追溯到君士坦丁一世在主後325年的宣布。按照聖經福音書的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最後一個禮拜是在偤太人過逾越節期間,因此,耶穌與學生們一起吃最後的晚餐,那應該是在紀念出埃及的逾越節氛圍裡。當然,如果以當時的羅馬社會來看,那個時間點適逢北歐民間宗教崇拜春天女神,因此,君士坦丁宣布以耶穌復活取代春天女神的崇拜,可能是要藉此讓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本土化」。而論及本土化,可說是「以基督信仰與教義改良傳統文化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應該不是在於消滅傳統文化,卻是要恢復傳統文化裡原本的善良。
其實,以台灣人的傳統文化來說,其中有許多原本是出於善良動機的行為。比方說,某些被人當作偶像崇拜的歷史人物,一開始被人紀念,乃是為了讓後人學習其忠肝義膽或慈悲為懷的節操;但是,因為其事蹟在時間的洪流裡被加油添醋之後,那些已經不在世間的英雄人物或善良的人就逐漸被神格化。而後來,若是又加上人們以訛傳訛的禁忌說法,就會讓原本是可以作為後人效法的歷史人物被視為民間宗教裡的偶像。並且,原本是在某方面有良好節操的人物,後來會變成某些人眼裡「有拜、有保庇」的神明。
原本是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物,後來卻可能被「企圖謀求自己利益」的人們塑造成偶像,以此來看,那些人物本身並沒有想要成為被膜拜的偶像,因此,問題是在於拜偶像的人。換句話說,拜偶像的人綁架了那些被視為偶像的人物,並且,原本那些人的好行為可能逐漸被忽略,只是被當作可以提供消災解厄或求得名利的工具。對於那些已經被用來膜拜的偶像,當年從歐美來的傳教者直接將之類比為迦南地的偶像。不過,有些許不同的是,迦南地的那些偶像多半是人們對自然界的解釋,因此,那些人只是為了豐收或戰勝而膜拜偶像,也因此,在偶像崇拜中出現了惡劣失德的行為。
以摩洛(Moloch,利未記18:21)崇拜為例,因為其中含有「將孩童火祭給偶像」的儀式,被視為是相當不道德的。以當年北以色列、南偤大與以東的三王聯軍事件為例(王下3:1-31),當時,北以色列王約蘭、偤大王約沙法與以東王聯軍攻打摩押王,而摩押王眼見自己即將敗亡,就在城牆上將自己的長子獻為燔祭,如此的行徑可能是與摩洛崇拜相關。而如果以功利的觀念來看,如此的偶像崇拜顯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別人」,因此,本質是公義慈愛且教導選民要彼此相愛的上帝當然要吩咐以色列人除惡務盡。
然而,台灣傳統文化裡的某些偶像,原本是受人景仰的人物,只是因為後人的慾念而被偶像化,因此,與其將那些被崇拜的角色全數妖魔化,不如觀察那些歷史人物原本在某方面的善行,進而從耶穌基督的教導審視那些人的行為,並以本土化的過程讓他們在某方面的好,不被有心人用來做「有拜、有保庇」的工具。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在某方面善良或忠肝義膽的歷史人物,他們必然有其缺點,因此,他們絕對不是無瑕的真神,也因此,後人只是學習他們某方面的行為,而不是將武將神格化為慈悲為懷的偶像。
歷史中的人物都是有限的人類,不能被神格化為超凡的角色。不過,他們身上畢竟有值得學習之處,因此,也不用激烈地將那些本身無意被偶像化的人給妖魔化。而如果不將那些歷史人物神格化,則從他們身上找到可以學習的行徑,如果加上後人探討其中所含有的慈愛、正義或其他美德,或許就能夠讓後人發現:受造的人本質裡有良好的成分。當然,若是從上述角度來看,要能夠解釋「為何受造的人類的在本質裡有自我犧牲、慈悲為懷、正義凜然…的美德?」大概,多數人就會選擇相信「人類是創造主照著自己的形象所創造」(創1:26a)。
創造主對受造的人之期待?從耶穌的復活來看…
從馬可福音書的記載看來,當年撒都該人向耶穌挑戰的復活議題是resurrection(可12:18),而依照前後文的描述來看,那些人提出挑戰的時間點是在耶穌清潔聖殿並且在聖城裡教導上帝國真理以後,因此,很顯然地,當耶穌提出「葡萄園主人的兒子將被佃戶害死」的預言以後(可12:1-12),那些想要搶奪上帝榮耀的佃戶就果真開始用詭計陷害耶穌。而從經文接續所描述的情節來看,先是法利賽人與希律黨以「納稅」的難題試探耶穌,之後,又有撒都該人以「復活」的問題挑戰耶穌。
按照多數聖經註解書的資料來看,受偤太社會支持的法利賽人與靠著羅馬得權的希律黨在政治理念上是互相敵對的,至於否認「人死後會復活」的撒都該人,則是與法利賽人在信仰上常有爭辯。而當彼此有衝突的三個團體面對耶穌的上帝國真理之際,卻是為了共同的利益而讓聖經讀者見識到所謂的「三人五黨」。當然,與他們的卑劣相較之下,耶穌所展現的是值得基督徒效法的模範,因為,耶穌在明知這些人內心的惡意之際,卻也藉機會教育身邊的人,並因此讓聖經讀者得以明白那些可能也會出現在我們內心裡的疑問,包括「復活以後的景況」。
論及復活以後的景況,撒都該人誤以為是「死去的人又回到生前的生活裡」,因此,他們以一個假設性的複雜問題挑戰耶穌(可12:19-23)。當然,按照偤太律法,那個假設性的問題確實可能會發生在偤太社會裡;不過,即便在現代台灣的處境裡,如果以撒都該人的觀念來看復活,其實,也是可能出現其他的問題,比方說,如果親人、朋友、夫妻、甚至主內兄姐之間的關係不好,在復活以後要如何相處?…說到此,想起一個許多人都聽過的笑話:
有一對美國夫妻帶著丈母娘到耶路撒冷旅遊,期間,丈母娘突然去世,於是女兒打電話回美國,想請自己熟識的禮儀公司協助處理後事。美國那邊的禮儀公司說:「如果請當地的禮儀公司辦理,只要美金3,000元,而若是要將遺體運回美國安葬,則需要多花美金10,000元,請你們夫妻評估一下…」先生看太太正為著費用傷腦筋,就趕緊接過電話,對禮儀公司說:「請運回美國安葬」。很快地,他們回到美國,也辦理了後事。一切都結束以後,禮儀公司派人前去結束費用,在取得支票以後,禮儀公司的代表對那位先生說:「您真體貼,願意為丈母娘多花那些錢…」那位先生說:「那人很愛碎碎唸…」「以前,在耶路撒冷發生死而復活的事件,我可不能冒這個險!」
如果人與人的關係原本是不好,在復活以後要如何相處?如果進一步考量在新天新地裡的人不再有病痛、不再有死亡…,則會碎碎唸的人豈不是讓旁人更加受不了?或許,撒都該人所提的問題,並不是完全不值得思考,因為,如果以「死後又回到原本的生活」來看,確實會讓人發現難解的問題。而或許,當年的法利賽人對復活的議題也是採用如此的觀念,於是,他們一直沒能讓撒都該人接受復活的教義。不過,從耶穌的解釋看來,「復活」不是回到原本的生活裡,而是「恢復與上帝的美好關係,並因為與上帝的關係而重建與人的關係」。
耶穌提醒撒都該人「神對摩西說:『我是亞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神不是死人的 神,乃是活人的 神。」(可12:26b-27a)從如此的說法來看,亞伯拉罕、以撒與雅各都是自己與上帝建立良好關係,因此,信仰不是如田地或財產,可以用「遺留」的方式給其他人。也就是說,每一個人與上帝的關係都是「一對一(直接)」的,而「復活(resurrection)」的意義在於「自己在活著的時候,就要與活人的上帝恢復美好的關係」。
結語
如何在活著得時候與上帝恢復美好的關係?基督徒都相信耶穌釘十字架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也多半會從耶穌復活以後的言行探討復活對基督徒的意義;不過,耶穌還沒有死之前,已然論述過復活的意義,因此,耶穌在預備走苦路與釘十字架之前的論述,也值得聖經讀者省思。從馬可福音書裡的記載看來,在耶穌論述復活的意義以後,經文接續所描寫的是耶穌與經學士的辯論。如果從耶穌論述復活的情境繼續看那場關於「最重要之律法」的辯論,極可能地,「愛上帝與愛鄰舍」乃是「活人與上帝恢復美好關係」的具體行動。
事實上,如果也考量耶穌對那文士所說的「你離上帝國不遠了」(可12:34b),則可以更進一步來說,當信靠上帝的人實踐「敬神愛人」的大誡命,那人就與上帝恢復美好的關係,也就是進入被上帝掌權的國度。而以此來看,耶穌復活的事件不是讓人好像是在看一場戲劇,而是要從耶穌果真復活了的事實回顧耶穌所教導之復活的意義。耶穌在死裡復活前教導人「上帝是活人的神,每一個活人都要親自與上帝建立美好的關係,而人在活著時候若是敬神愛人,就是遵循了最重要的誡命,也是進入了上帝掌權的美好國度。」
耶穌已經復活了!信靠耶穌的基督徒也要復活得永生。從耶穌的教導看來,復活不只是在肉體死亡以後,而是指生命被上帝掌權。當基督徒敬愛上帝並愛人如己時,就開始享受耶穌所賞賜之復活的生命。復活的生命是與上帝恢復美好的關係,而與上帝恢復美好的關係就享有上帝同在的平安喜樂。以此來看,在台灣的基督教會在復活主日分發紅蛋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那是以台灣文化裡代表「迎接新生命」的紅蛋提醒信徒:除了紀念耶穌復活並對上帝獻上感謝,也要懇求聖靈幫助,讓我們明白耶穌所論述的復活、讓我們的生命因信主而恢復與上帝的美好關係、讓我們隨主復活而享受主所賞賜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