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的傳統與耶穌的救恩
希伯來書3:1-19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摩西建立的傳統與耶穌賞賜的救恩」為題,想要從希伯來書的寫作背景省思。從希伯來書的論述看來,當年,可能有些基督徒的信仰出了問題,比方說,沒有「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於是「隨流失去」(來2:1)、對於耶穌大祭司的職分「聽不進去」(來5:11)、「本該作師傅…」卻聽從異端學說而「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來5:12)、甚至被耶穌嚴厲指責的律法主義又出現於基督教會裡。
希伯來書作者提醒:「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來10:1)看來,在當時,已經信靠耶穌的人可能想捨棄耶穌的救恩,回到摩西所建立的律法傳統。說到傳統,想起「吻仔魚炒蛋」的故事:話說,新婚的阿美第一天在夫家煮飯,其中一道菜是吻仔魚炒蛋,而阿美要將吻仔魚下鍋前,先是將每一尾魚都切成兩半,她的先生很好奇地問她為什麼要多這一道工序,阿美回答說:跟我阿嬤學的。先生覺得奇怪,就打電話請教阿美的阿嬤。結果,阿嬤說:我們家的鍋子比較小,我又不想買新的,如果魚比較大的時候會先切成兩半…。
阿美的阿嬤用小鍋子煎大魚,需要將魚切成兩半,如此看來,切成兩半的方式可以省去買大鍋子的費用;不過,如果阿美的鍋子夠大,就不需要將魚切成兩半,至於阿美將吻仔魚也切成兩半,當然只是笑話。其實,阿嬤的煎魚方式可能被阿美視為傳統,但傳統被建立的過程有其背景,後人不用一昧地拒絕,卻也要避免不加思索的堅持。以摩西所建立的偤太教傳統來看,其中的律法乃是上帝賞賜給以色列人的恩典,並且,當年在出埃及的過程中,上帝讓以色列人民學習的各項規矩與儀式,也曾經讓會幕成為「人與上帝維繫關係」的重要媒介,而會幕後來被聖殿取代,至於會幕相關的規矩則成為聖殿的禮儀傳統。
耶穌取代有形的聖殿傳統
在以色列歷史中曾發生有形的聖殿被毀事件,而那讓曾經受擄的上帝百姓逐漸重視無形的律法,於是,聖殿儀式與典章律例在偤太教裡成為相當重要的傳統。當然,耶穌曾對那些將聖殿當作賊窩的惡徒說:「你們拆毀(Λύσατε第二人稱 複數)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翰2:19,在此也提醒:馬太26:61&馬可14:58所記載的「這個人曾說:『我能拆毀 神的殿,三日內又建造起來。』…」那是在耶穌被捕以後,那些作假見證者所提出的誣告),代表耶穌要取代那有形的聖殿,因此,當某人奉耶穌的名禱告時,那人就是在象徵上帝同在的聖殿禱告、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
在以色列歷史中,有形的聖殿曾被毀並被重建,甚至在公元前19年,大希律還做了大規模的整修與擴建,由此來看,上帝的百姓相當重視這個建築物。不過,既然聖殿是可以被人的手毀壞,也可以被人的手重新建造,則那建築本身就有可能成為被人操縱利用的偶像。難怪,眼見那些在聖殿外販賣牛羊祭品的行為,耶穌在義憤中翻桌,並且宣告自己將要在死後三日復活,讓信靠耶穌的人不用再被有形的聖殿限制,而是能隨時隨地奉主耶穌的名向上帝祈禱。然而,從希伯來書的記載看來,在初代教會裡有一些已經信靠耶穌的基督徒,卻在遇到挑戰時又想回到有形聖殿的傳統禮儀。
從福音書的記載看來,耶穌已經取代有形的聖殿,不僅如此,他也以替贖的祭成全律法,正如耶穌所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馬太5:17-18)對於聖經讀者而言,耶穌作為那拯救罪人的基督,已然是以自己作為贖罪祭,讓聖殿與律法的傳統是舊卻又永新。也就是說,聖殿所象徵的上帝同在,以及律法讓人維繫與上帝的關係,這兩大傳統得以不斷地在歷史中更新變化,乃是因為基督徒可以奉主耶穌的名禱告,並且靠聖靈的幫助記得且遵循耶穌教導的真理。
照理說,耶穌給人的軛是輕省、是適合每一位基督徒的擔。因此,已經信靠耶穌的基督徒如果想要回到聖殿儀式與律法主義,即,如果已經因真理得自由,卻又要守那些繁雜的禮儀與讓人喘不過氣的律法,實在是令人感到訝異。不過,仔細想想,從現實生活看來,「已經接受新的、卻又堅持舊有」似乎是有可能發生。對此,想起一個笑話:小明是北漂工作的青年,年終的時候,他在公司舉辦的抽獎活動中得到一台平板電腦。因為小明已經有一台平板,於是將獎品郵寄回家,想讓阿嬤可以追劇、看股票…。幾個禮拜以後,小明回家,一進門就問阿嬤:平板好用嗎?阿嬤一邊拿著菜刀將放在平板上的魚切成兩半,一邊說:太小塊~
不知道其功能或寶貴,就容易忽視其重要性!如果基督徒不明白耶穌基督所賞賜的救恩之寶貴,可能就會以為基督教只是勸人為善的宗教之一。其實,耶穌基督之所以取代有形的聖殿並成全律法,乃是因為那原本是對上帝百姓有益的傳統,在歷史中已經逐漸綑綁當時某些社會底層的弱勢者。而如耶穌所說:「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馬太9:16-17)如果要讓聖殿與律法繼續造福人們,就必須要讓聖殿與律法不斷地更新變化、是舊永新。
是舊永新
希伯來書作者在經文中闡述耶穌基督的身分,極可能是因為當時那些已經信靠耶穌的讀者對耶穌的認識不夠。論及對耶穌認識不夠卻又是信靠耶穌,其實是很弔詭的一種情況,畢竟,以人與人的關係來看,當我們對某人認識不夠,又怎麼會打從心底信任那人?事實上,如果對某人認識不清,卻又對那人極為信任,應該算是「迷信」。而以此來看,當年希伯來書作者寫信闡明耶穌基督的身分,很有可能是已經發現:初代教會裡有人對耶穌的信仰是迷信,或者說,那些人是以自己的曲解或誤解做為信靠耶穌的基礎。
人對耶穌的信仰有可能是根據自己的區解或誤解?…如此的可能性容易造成信仰的偏差,甚至可能將耶穌基督當作偶像崇拜,於是只在乎儀式的表面或是以字面意義曲解聖經,卻不認真學習耶穌教導的真理。進一步來說,如果基督徒只是用儀式表面與律法的字面意義信靠耶穌,則不就是將耶穌基督視為摩西傳統的接班人?對此,希伯來書的作者慎重提醒:耶穌基督高於摩西!雖然,摩西曾帶領以色列人民脫離埃及帝國的挾制,並且在曠野中教導上帝的律法,讓上帝的百姓因此成為尊貴的人。不過,身為上帝使者的摩西只是在長久歷史中執行了短暫的階段性任務。
階段性任務通常都有當時的特殊處境,比方說,上帝為了讓百姓脫離埃及帝國的挾制而降下災難,從歷史中看來,那些神蹟並不會常常發生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因此,信靠上帝的人只會從歷史傳統中紀念那些事件,卻不會想要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去過紅海,更不會想要一直待在曠野裡撿拾嗎哪。也就是說,上帝差遣摩西帶領以色人民出埃及,那些過程都在歷史中成為被紀念的傳統,但卻不是人們期待重複出現的經歷。因此,階段性任務在完成以後就會成為舊的事件,但,人們在那些舊的事件中所學習的功課,卻會成為後人生命裡不斷更新變化的信仰。
以此來看,摩西在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與經曠野的任務已經完成,因此,上帝透過摩西所建立的傳統已然成為階段性任務,而上帝的百姓在那階段性任務中所學習的禮儀與律法,應該要讓人們明白「信靠上帝並與上帝維繫美好關係的重要」。或許是因為這樣,從以色列歷史看來,敬拜的儀式與上帝的律法不斷地被上帝的百姓推崇,對此,以敬拜上帝或獻祭的禮儀為例,從會幕到聖殿禮儀與祭司組織的發展,讓聖經讀者可以發現:人對上帝的敬拜儀式已然從個人或家族發展到國家祭典的規模。但,令人感嘆的是,當敬拜的規模龐大到獻上千千公羊,卻反而被上帝的先知責備。
「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7-8)從受擄前的景況看來,當時的以色列族群已經被功利主義與偶像崇拜污染,因此,即便是耗費國家龐大資源的祭典也無法得到上帝的喜悅。反而,上帝透過先知警告與提醒,期待上帝的百姓不要以為可以用賄絡偶像的方式討好上帝,因為,上帝期待的是人們行公義且好憐憫,而那正好是與拜偶像格格不入的善。
當然,受擄前的先知如此警告,讓以色列人在受擄時期悔改省思,於是,他們將對聖殿儀式的重視轉為對上帝律法的遵循,畢竟,上帝的律法中有規定先知所言之「公義與憐憫」,因此,在受擄歸回與重建聖殿時期,以斯拉等文士將摩西律法與其他的書卷重新編輯,期待透過律法而讓以色列人恢復與上帝的美好關係,於是,另一個猶太教傳統在此時期被高舉,也等於讓以色列人在聖殿儀式的恩典以外,同時也從律法的階段性任務得到上帝賞賜的另一個恩典。
結語
對於上述的聖殿儀式與上帝律法傳統,希伯來書的作者顯然是很熟悉,因此,當他要對那些有意回到猶太教傳統的基督徒提出建言時,並不是企圖要貶低摩西先前的階段性任務,而是要提醒讀者:階段性任務是上帝賞賜的恩典,但不能一直固守在那樣的傳統裡,而是要探究傳統形成時的背景,並且找到原則而作為基礎,以便在時代的變遷中適應。而說到適應,很容易讓聖經讀者想到耶穌所說的「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11:30)因為,不少人認為,那軛與擔並非是使用特殊的材料,而是耶穌依照服事者的狀況(兩千或五千)所賦予的任務。
相較於猶太教裡聖殿禮儀與上帝律法的傳統,耶穌給基督徒的軛與擔是輕省的;然而,希伯來書作者卻發現,有些基督徒在面對挑戰時有意回到那已然造成壓迫的禮儀與律法。而從希伯來書的記載看來(希3:7-19),那些選擇走回頭路的基督徒可能是因為對耶穌的信心出現疑惑,正如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們曾經因為不信而在曠野裡飄流四十年。對於那些在信靠耶穌以後又想回到猶太教傳統的基督徒,希伯來書作者提出警告,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希3:15)或許,如此的說法是指出:想要回到猶太教傳統的人,不是真心要努力遵循儀式與律法,而是心硬。
說到心硬,當然讓人想起埃及法老,他因為心硬而導致埃及人民要遭受災難,甚至,因為心硬,他讓自己與埃及所有百姓的長子被滅。埃及法老的心硬是因為自高驕傲,以此來看,希伯來書作者期待那些有意堅持傳統的人不要自高驕傲,卻要明白耶穌所賞賜的恩典才能真正讓人得到安息。畢竟,耶穌不是建立一個令人難以遵循的傳統,而是讓人明白且承認自己的軟弱,在摩西的傳統上奉耶穌的名得著聖靈的幫助,不斷在不同處境中適應而更新變化。
摩西所建立的傳統值得重視,但,現代基督徒在當下也有需要適應的處境因此,領受耶穌救恩的基督徒要明白,我們與希伯來書作者提醒的對象都一樣,無法靠著自己的努力達到傳統的要求。而既然我們已經信靠耶穌,就當要謙卑地信靠主,因為主有應許「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11:29)我們要懇求聖靈幫助,在信仰前輩所建立的傳統中尋找原則,並靠著耶穌基督賞賜的救恩在不斷變遷的處境中持續適應,讓上帝國的福音是舊永新地在每一個時代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