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才是好?
哥林多後書8:1-15
史耿忠牧師
●引言
今主日是聖神降臨節後的第六主日,今日的經課我們要來看哥林多後書第八章這段,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提到好像有關奉獻的事,而奉獻在以前在舊約、到了耶穌、保羅新約那時以及在現代有什麼差別嗎?是否與數字多、少有關係嗎?十分之一?有人說越多越好,也有人說反而是越少越好,甚至要立志成為貧窮來實踐信仰。我們是否想過上帝需要我們的奉獻嗎?還是我們究竟是要獻什麼?今日透過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這段記載,並以用「多少才是好」為主題,來思考我們基督信徒的「獻」
●幫助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工
之前的信息提到哥林多後書,這卷至少有兩封書信所組成,因為其中有幾個不連貫段落。根據今所讀著章節,保羅可能是勉勵、鼓勵或是在提醒哥林多教會有關幫助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工,保羅應該已經與哥林多教會恢復了較好的關係。因原本哥林多教會受到上等使徒的影響,質疑保羅使徒的身份,加上哥林多城市複雜背景的關係,導致哥林多教會內部紛爭、分派。在哥林多前書的書信中,保羅回信處理哥林多教會這些的問題,也因此造成與哥林多教會的關係更加緊張。但也透過前書的記載,讓我們知道哥林多教會是一間富足的教會,不只事物、財務充足,連教會內的每樣恩賜都足夠不缺一項(林前1:5-7)。
也在哥林多前書16章記載哥林多教會就有打算要幫助耶路撒冷教會。不過由於哥林多教會自己的問題,分派、紛爭、吵吵鬧鬧,而未完成這事工。所以現在哥林多教會這些問題可能到一段落有所緩解,他們的信仰也不再被上等使徒影響,也與保羅關係有所改善。今所看的第八章,可感受到哥林多教會信仰有回到基督裡,願意繼續聽保羅的教導,所以保羅可能希望在第三次去到哥林多教會時,這間每樣都足夠、富足,充滿各樣口才及智識、恩賜的教會,可以完成原本幫助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工。
●事工、團契、恩典
第八節「不是吩咐你們,乃是藉著別人的熱心試驗你們愛心的實在。」原經課範圍是7-15節,而我們從第八章第1節開始看,因為有可能會有人覺得或講說,保羅說這樣,講來講去「還不是為要錢」。為何要提到別人的熱心,特別用馬其頓這些教會來提醒嗎?或者想說,有馬其頓這些教會的奉獻就好了,還需要哥林多教會的嗎?在第2節提到的馬其頓各教會,有可能是腓立比、帖撒羅尼迦或庇哩亞教會,保羅說這眾教會,遇到的患難是大的,而他們的歡喜也是大的;他們是極其貧乏,但他們仍然厚恩捐獻,是超過他們的力量。保羅要幫助耶路撒冷的教會,不是在要獻多、獻少,數字的事情,而是要讓哥林多教會知道,上帝的恩典已經在馬其頓這些教會結出果子了。
因為,第4節講「馬其頓遮的教會懇切求保羅互他們得著此個恩,來相及有份佇服事聖徒」(台漢)。這節原文中的χάρις恩惠、恩典,與第1節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是同一字。第4節「恩」這字後面是連接詞,接的是κοινωνία,就是「有份」。之前有一篇信息「一同得分」經文是哥林多前書1:9和合本華語念「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台語是「上帝是信實,恁對伊受召,來及伊的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結聯。」所以,「得分」「結連」與今日的「有份」都是我們在講「團契」κοινωνία這字所來。
馬其頓眾教會一次又一次懇求保羅懇讓他們可以服事聖徒。這裡的服事這字原文διακονία就是事奉,所要做的事工。保羅在這短短的一句表達出非常豐富神學的觀念,這節若對照其他版本的聖經來看,讀起來似乎不太一樣,意思又好像但又好像不太相似,因為這句確實很難翻。在這短短的一句就提到三個神學概念:恩典、團契、事奉。
馬其頓眾教會懇求的是能在幫助聖徒的事工有份,這事工是他們願意分享上帝的恩典,與信徒的交通、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與耶路撒冷的教會是上帝的百姓、一同為團契。所以,這段不只是「為要錢」。哥林多後書第八到九章,討論有關幫助耶路撒冷教會、使徒及猶太基督的信徒的事工,在這兩章很多字詞都有神學概念意義。因此有些註解書,講這大段是一篇保羅的肢體神學觀念。因保羅對外邦人宣教,在許多地方建立的教會,也希望他們可以幫助耶路撒冷教會、使徒、猶太的基督信徒,這不僅是經濟上的意義,更加重要是信徒的團契κοινωνία,是出於恩典χάρις,是一種事奉διακονία,
●數字的意義
今主日經課的福音書記載是馬可第5章21-43節,這段描述了會堂主管的女兒及得著血漏病的婦人的故事。這會堂的主管叫做葉魯,當他看見耶穌就俯伏在耶穌的腳前,懇求耶穌醫好救活他病重垂危的女兒。但在途中被一位血崩十二年的婦人耽誤,馬可5:27記載,這位婦人聽過耶穌的事蹟,想說是不是摸一下耶穌的衣裳就會好。她就擠入人群中,靠近到耶穌的後面,摸了耶穌的衣裳。這婦人的血崩立即止住,且感覺到身上的病已經好了。我們可以想像,耶穌身邊有一大群人跟著走,如門徒所說這麼多人擁擠著耶穌,怎麼要問誰摸了呢?因為一大群人擠來擠去時,多少都會碰到耶穌及衣裳,為何耶穌特別要問是誰摸了祂的衣裳。此時,這婦人就在眾人面前講出她為何要這樣行。也因此事而耽誤了去到管會堂的主管家,以致於他的女兒已經身亡…而這時,耶穌講「不要怕,只要信。」因為當時一位無名的婦人在眾人面前講出她得著血漏病十二年,是個不清潔的人,而因為她的信心得著醫治,或許成為葉魯的榜樣。隨後,耶穌來到葉魯的家中,讓這位十二歲的女孩,從死亡中甦醒過來。
這段經文記載著耶穌的事奉,在共觀福音書都有寫到,但在馬太、馬可、路加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馬可福音卻用了二十幾節最多字數來記載這故事。因此,我們知道每個故事的記載,有的字數多、有的字數少,但因為寫給不同的群體,有著不同的角度,讓我們看見耶穌的事奉是充滿豐富的意義。
所以數字的多、少,都有意義,有時並不是越多越好,有時並不是越少越不重要,馬可這段記載十二歲的女孩以及血崩十二年的婦人。這兩者剛好都是十二,聽到12這數字我們會想到什麼呢?是感覺如此的漫長,十二年的血崩、病痛、十二年的治療,似乎看不到盡頭;或是感覺如此短暫,十二歲了,一個小孩馬上就讀國中,而這女孩十二歲正要青春時,生命就結束怎麼如此短暫。在最少字數的馬可福音,但在這段記載卻是用最多字數來描寫耶穌的事奉,描寫了艱苦十二年的婦人和葉魯那當下即時的情緒,都是在哀傷、絕望中…而耶穌帶來醫治,讓當時的群眾見證了神蹟,在這樣的群體中體驗到主。
因此,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雖然富足,卻為著我們成為貧窮,主為著世人而道成肉身,祂原本是在天上掌權萬物,卻來到世上成為肉身,體驗人在世間生活及考驗。而耶穌在世上行動和事奉成就了恩典,讓我們因為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
●多?少?是均平?
第10節,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因這事工原本就是哥林多教會一年前所提的。幫助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工,保羅提到這是人對上帝恩典的體會,加上團契、團體生活的教導,信徒從上帝接受恩典之後的分享,這分享是顯明人被上帝接納的時,在基督裡的信徒是否彼此接納。因此,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用起初計劃的熱心,盡他們所能來完成這事工,幫助耶路撒冷教會、使徒、猶太的基督信徒們。
保羅一直傳講福音給外邦人,也期盼著外邦人、猶太人要因為體會著基督的事奉,耶穌成為世上眾人的救主,所帶出上帝恩典。更希望猶太人,外邦人,兩邊和為一,拆去中間相隔的牆。所以上帝的恩典顯明在我們的信仰生命,不只是口頭宣講上帝,或向別人表達上帝是怎樣的神,更加是在我們的生命中如何回應上帝的旨意。
所以,保羅在今日經文13-15節講,並不是要讓哥林多教會加添負擔,讓別人輕鬆,是因為哥林多教會已經相當富足,要讓愛均平,將富餘的補不足的,這是照記載所講的「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沒有缺」
「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是保羅引用出埃及記故事,當時以色列人在曠野埋怨,主上帝從天降下嗎哪給以色列人,保羅用以色列人當時撿拾嗎哪的經驗,來講「愛得平平」(台漢)的觀念,和合本華語翻做「均平」有的版本翻「公平」。這樣公平是一人一塊或是一人幾塊的同樣數字嗎?當時嗎哪吃到飽,有的人撿拾多,有的撿拾少,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沒有缺,照每個人可吃飽的份量來撿拾,摩西也跟他們說吃飽就好別自己多收留到隔天。結果還是有人不聽摩西的話,然而那些私藏留到隔天的,在清晨就生蟲變臭。所以當時以色列人體會到上帝賞賜的嗎哪,經歷到主上帝的神蹟,多的,無餘;少的,無缺,夠用就好了!
「平平」並不是同樣一個數字,一人一塊這樣。而是讓大家都夠用,保羅用「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沒有缺」當人體會著上帝恩典的時,就願意分享上帝的恩典,當人願意分享的時,就有份在上帝的工。所以保羅講說如此考驗哥林多教會的愛心是否真的,並不是要造成負擔,留著身邊用的夠就好,多的、有餘的是要分享出來,讓少的沒缺用,透過哥林多的所獻的來幫助耶路撒冷的教會、使徒、猶太的基督信徒,透過人的分享讓上帝的神蹟再次顯明。
●Donate與Offering
行文至此,保羅講考驗愛心的原因,是要看哥林多教會是否有心、是否願意分享、是否將耶路撒冷教會視為團契,並不是要將愛心、熱心拿來比較,因為有人要為了要讓人看見信仰的信心,是刻意用少、貧窮來表示他們對信仰的實踐。而信仰的行動及實踐,就如上禮拜子和牧師分享,當時摩西所領受、設立的律法要「是舊永新」。而在初代教會來信耶穌基督的猶太人也有想要走回頭路,有可能是因為照原本這樣就好,就是照教師、祭司所講的那樣做就好。一部分可能不想要瞭解耶穌的教導,因為耶穌講的有夠困難,一部分也可能無心繼續追求基督的信仰,以致產生搖疑,要回猶太教來守條列就好,因為如此行還可能較為便利,也較容易讓人看見我有做到,但卻非真心。
如摩西原本律法設立十分之一獻給會幕所要用的。但在瑪垃基書記載十分一,試試看上帝會不會開天上的窗,將福氣傾倒下來。卻沒讀在前幾節講的是叫以色列人要回轉到上帝面前。而試看上帝是否如今是種投資的想法,甚至有賭的心態。所以,耶穌的教導的是?耶穌就講「你要全心、全情、全意、全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現中),在馬可所記載12章,當這位經學士聽到耶穌這樣教導,就回應說「以全心、全意、全力愛上帝,又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比在祭壇上獻燒化祭和其他的祭物給上帝重要得多了。」(可12:33,現中)
如此來思考「獻」的意義,是多、是少的外在的形式;還是有時我們是否為的便利、追求效益,因為這樣卻失去了奉獻的精神、服事的心志。所以「獻」,不只是「Donate」捐贈、給於,更應該要是「Offering」獻祭,獻出給上帝。不只是在捐出、給別人,更是自己所看重的事物獻給上帝。就是今日所講,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雖然富足,但為著我們為貧窮,是要讓我們因為祂的貧窮成為富足,因為父上帝用耶穌的生命代替了所有的祭物。
所以,數字不是拿來競爭、比較。多、少、大、小,足夠、夠用就好,奉獻的意義,不只是停在捐獻、給於、給人,是要成為耶穌的學生、基督的信徒是要全心、全意、全力讓上帝來使用,是獻給上帝的,是顯明我們的信仰生命是出於耶穌基督的恩典。
●結語
多、少、同樣數字的狀況、處境對每一人生命意義不一定相同,但也都可能會有煩惱甚至會孤單、不安全感、沒平安。而耶穌醫治病了十二年的婦人,這婦人的行動帶出信心的見證,讓失去盼望管會堂的葉魯沒放棄帶耶穌來到家中,讓耶穌來叫醒已經身亡睡著十二歲的女孩。
哥林多教會一年前要幫助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工,卻因教會自己內部發生分派、紛爭、吵吵鬧鬧而耽誤,然而,上帝依然看顧、掌權,讓馬其頓的眾教會在上帝的恩典中,經歷患難大大的考驗,他們依然大大的喜樂;他們雖然非常貧窮,他們依然有富足的熱心願意獻出,透過這樣提醒了哥林多教會,也是提醒了我們。
保羅為了顯明上帝的恩典,讓人瞭解主耶穌基督的救恩是給世人,不只為了外邦人、猶太人,也更希望實現讓他們兩邊成為的群體,團契的意義。讓我們知道個人在群體中,或是群體與群體中的事奉是出於上帝的恩,因為當體驗到主的恩典,就如透過捐獻的事奉實踐團契的教導,是願意分享,讓基督信徒願意有份在上帝的事工中,來結出信仰的果子,就在信徒、彼此之間得著、體會到愛得平平的好。